2010年秋天,在我們每一位學員心中都是刻骨銘心的,我們十位學員踏著金秋的驕陽,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到了向往已久的藝術圣殿,中國國家畫院賈廣健導師工作室,相信這一年在每個人的藝術生命中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在這一年中。賈老師以極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誨人不倦的大師風范,對每一位學員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和講解,在教學中因材施教,根據每位同學的具體情況予以不同的指點,使每位同學都受益匪淺。
賈廣健導師是當代中國工筆畫壇引領風騷的人物,在沒骨畫的繼承和發展上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中國新古典主義繪畫的開拓者。中國畫在當代視覺文化多元的今天遇到了嚴峻的挑戰,中國畫的每一步探索都異常艱難,材料的翻新和觀念的發揚無不受到本土文化的挑戰和西方現代語境的沖擊,而賈廣健老師正是在經過身體力行后,提出師法傳統,傳承文脈的觀點,弘揚了中國藝術精神和中國畫的韻味和意境,找回森嚴的章法體系、堂堂正正的崇高氣象和撼動人心的文化品位。在傳統、自然、自我之間找到了一個契合點,使自然與自我規范,營造出典雅、富貴,浪漫、精致的盛世風范和光輝遠大的民族精神。
賈廣健老師筆下那霧合煙繞的荷塘、煙含清幽的梅與竹、冷逸超然的芙蓉花、大自然一切的生命在它波瀾蕩漾而又清空典雅的水墨和繽紛的色彩中顯得清新明媚,使自然與自我融入了中國畫傳統藝術精神中,這一切來源于老師善于在自然中捕捉美的詩意的胸懷。藝術是心靈的流露,心像的表達,是具有生命力的,說到底是對偉大人性的謳歌與禮贊。賈廣健老師“荷”之系列作品的創作,寄予了賈老師最可寶貴的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荷”正是以其中通外直的形象,寓意那些堅強正直、特立獨行的文人雅士。賈廣健老師對荷花的熱情表現與渲染,正是對大自然含真抱樸、生生不息力量的深情吟唱,更是畫家超然物外、潔身自好人格的真實寫照。 讓我們細心去體會這來自“細枝末節之間的熱情與迷戀”,去解讀賈老師“以物觀物,與自然親密對話”的奧秘。去學習老師“寓情于理,氣韻生動,寄萬物以情思,達物我兩忘之境”的精神。
一、師造化
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自然,這是賈老師一貫的教學主張。他說:“一個畫家如果沒有被客觀自然中的美感所打動,所震撼,就不可能把一個題材表現好,他的作品凝聚著畫家對客觀自然的感動和對美的發現”。
“我認為一個藝術家的個性需要接受來自于自然和傳統的蒙養,對于藝術家個性的滋養。除了碧海山川,風花雪月給人以陶冶和凈化,更重要的是在自然中找到與自我個性相契合、相感知的自然萬物”——摘自《談創作》。
“我依然癡迷于自然的花花草草,溪塘碧水之間,從那里注入自己心田的,是無盡的生命溪流和創作的激情與靈感”——摘自《談創作》。
崇敬自然,寫生成為我們開課以來的一場重頭戲,我們花了三個月時間來解決寫生問題。賈老師強調,“只有從寫生中得來的東西才更加生動”,寫生就是把觸角伸向自然,去磨練你思維的鋒利,重要的是鍛煉你感受自然的能力,用心靈跟自然對話,開發你的藝術思維,鍛煉激情,培養由自然升華為藝術的能力。
2011年5月,正是草長鶯飛、百花斗艷的時節,我們開始了山東費縣之旅,大自然哺育萬物的同時,也哺育了我們渴望和抒發美的激情,鐘靈毓秀的山川給予我們許多藝術的靈感。
回歸自然,去追尋天地審美之意象與自我表現相統一的情懷,我們遵循老師的教誨,“寫生,一是練眼力,一是練腦力。練眼力就是練手頭刻畫、捕捉自然的能力。練腦力就是用心靈跟自然對話,藝術創作是源自心靈的藝術表現,你所畫的東西不是你看到的東西,而是發自心靈的一種感應”。
向大自然學習,使我們更深刻的領會了賈老師對美的理解和感悟。他說:“在我的作品中,碧藍的天空,疏落的白雪,或是那迷蒙的明亮色域。這些都是我心靈與自然的感悟和寫照,寄予了我的精神理想,是真實中的夢幻,是夢幻中的真實。有時我在盡情地毫不掩飾的張揚著唯美主義的傾向,美的樸素,美的自然美的純潔”。 學老師必須先讀懂老師,那超現實主義的浪漫想象,那發自心靈的對唯美的渴望,何嘗不也飽含著對世俗中卑劣與低俗的鄙棄?在“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中尋找精神的慰藉。畫如其人,我想這位美的締造者一定是用畢生之精力去追尋“真、善、美”吧,老師常說“要研究一個畫家成長的個案。必須看他背后的東西”,我想明白了老師的心路歷程,才能更深層次的把握老師作品的精神內涵與實質。
賈廣健老師獨到的藝術見解和他平和真誠的教學風格深深地打動著每一位學員,大師之所以偉大,正是在平凡中顯示出奪目的光華——那就是老師身上透射出來的樸素、謙遜的君子之風度和充滿性靈之美的浪漫不羈的詩人之情思。我們不僅僅學習了形而下的筆墨技巧,更從老師身上學到了與天地萬物神游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領略到了老師熱愛自然、清凈無為的境界,賈老師給我們架起了一座通向未來藝術之路的橋梁。
“由法至理,由理至道。”在寫生中我們從思想深處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知道了今后所努力的方向。賈老師為我們撥開思想上的迷霧,使我們茅塞頓開,真正醍醐灌頂。老師的諄諄教誨如同細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滋潤著我們的心靈。在寫生中,我們領悟到了老師那種對自然的激情與專注,這是我們最大的收獲。
二、師古人
賈老師對古代大師的推崇。一直伴隨著教學的始末,從晉、唐、宋、元到明清花鳥畫進行梳理和闡釋。他說:“幾千年的文化不能丟,我們不能丟下傳統中的好東西。”老師說:“好好學習前人,你才能點石成金,不學習前人,你什么都不是。不向古人學習,你只能是在黑夜中摸索”,“傳統文化中經典的作品,?闯P,二十年前看和現在看都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更早時期看,都有百看不厭的感覺,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傳統經典的東西具有持久的永恒的魅力,它凝聚著古人的智慧,凝聚著古人的專注,傳統的繪畫不僅是筆墨語言、繪畫技法上會得到很多啟示,更多的是從審美的角度上有所啟示。中國古典繪畫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內在美和審美的高遠。如果想在傳統繪畫內在精神上有更深的領悟,你不看古人經典傳統的東西就無從談起”。
“中國畫臨摹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不怕你學的像,就怕你永遠像,像前輩、像老師是中國畫的必經之路。消化古人、前輩、老師的東西為我所用,前人的經驗,對自然的凝練,這些都是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所需要的東西,程式是活的不是僵化的,我們要通過理解、消化、吸收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我們大量臨摹宋、元時期名家的小品以及許多大師經典的東西,從中汲取了很多養料,補充自己的薄弱環節。
“不是說誰的作品參加展覽了就是標準,現代人的作品還沒有經過歷史的沉淀,有些也難說經典,還是得從古人那里去找”,在平時的交流中賈老師也不忘談傳統,經常和同學們交流他的心得和體會。當我們在創作中遇到困難而發愁時,他會語重心長的說:“否極泰來”,當有同學心浮氣躁,急于求成時賈老師會告誡我們:“心存夢想,腳踏實地”,并強調“學院式教育學習系統龐雜,對水粉、水彩、素描以及設計的學習,對個人風格的形成、創造的能力和發展的后勁影響深遠,甚至對一生的創作也影響深遠”。我們在賈老師的引領下逐漸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繪畫之路,也逐漸明晰了自己的藝術風格與發展方向。路漫漫其修遠兮,只有不畏艱險者,才能領略到“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壯麗。
三、創作與實踐
在大量寫生之后,我們結合寫生素材進行了創作,賈老師在一年的教學中從認識和方法上入手,重視每個學員的人格的培養和思想認識的再提高,通過基礎理論學習、傳統經典臨摹、作品點評、寫生指導、創作示范等一系列課程的安排,同學們普遍增強了對中國畫及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從“技”和“道”兩方面提高了自己的認識水平和創作水平。然而一年來,我始終記得老師說過的話“技法只是形而下的東西,更重要的是表現的意境和作品的品味”。賈老師對我們的影響更深遠的是從思想上潛移默化,對個人風格的形成、選擇一條什么樣的道路以及藝術觀的形成方向上影響更大。
理解老師的精神內涵,應該是我們這一年來獲得的最大的財富,因為它是形而上的“道”,從思想高度影響了我們。 賈老師曾辦過一個畫展,名叫“心香和韻”,在我記憶中非常深刻。香,具有超越有形世界的特點,尤其那淡然的幽香,似有似無,氤氳流蕩,正如南田所說:“朱欄白雪夜香浮”,賈老師正是在向觀者傳達這心靈的芳香,寄托自己的情思。 一年時間匆匆而過,這一年中,我們收獲頗豐,學習老師遠遠不夠,同學們將會更勤奮、更努力,秉承師教,執著藝術之路,去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作者簡介:
黃海燕,女,甘肅天水人,1994年畢業于天水師范學院美術系,2010年結業于中國國家畫院賈廣健花鳥畫工作室,作品《荷塘圖》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展出并被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收藏。2014年結業于清華美院全國美術理論研究與書畫創作高研班王奇寅新水墨專項研修班,現為中國新水墨書畫研究會研究員。2016年參加由中國藝術家協會主辦的第十二屆“德藝雙馨”中國文藝展示活動成年組繪畫比賽獲銀獎。2017年作品《竹韻》入選海峽兩岸名家交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