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如山似水 容萬物知進退
——訪談建筑行業老總肖建軍
原創 / 淑曼
(肖建軍先生)
人這一輩子,不管活成什么樣子,都不能把責任推給別人,一切喜怒哀樂都是自己造成的。生命是一種回聲,把最好的給予別人,就會從別人那里獲得更多;幫助的人越多,得到的也越多。
——肖建軍
與情緒共鳴相似,很多時候我們用來評價此人、彼人的“事實”,并不是此人、彼人的“事實”,而是經過我們想象加工呈現的“事實”。為了避免以上認知一個人所慣用的采訪模式,也為了更真實地呈現此人、彼人最原始的工作與生活的狀態,在細雨朦朧的早晨,欣然走進老總肖建軍于2016年搬遷入住的新宅。當他熱情地伸出手與我兩手相握,觸摸到他手背上一道疤痕像蜈蚣一樣。他發覺我的差異眼神,笑著解釋說:“這是鋼筋戳破的”。我也笑著接他的話茬:“今天就是傾聽你故事來的”。
與他同行,穿過院子里的停車庫,上三層樓便來到他的家中。站在客廳中央環顧,裝潢的蠻有文化的品味。被人稱為“四君子”梅、蘭、竹、菊懸掛在墻壁,好似與屋主人的內心所持傲、幽、清、淡融入一體。梅、蘭、竹、菊,成為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征,正是根源于對這種審美人格境界的神往,號稱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掛在客廳有著很好的寓意。隨意走到陽臺,推開窗框,抬眼望去雨停了,明凈的景象嘉微,蕩蕩慈善。
就好像是人生的縮影,急于清炒一盤時蔬,心情類似一種彼此之間交流的愿望。待寒暄后坐在沙發上,肖建軍經理沖泡了一壺以黑枸杞為主搭配的胎菊、玫瑰花、冰糖內容的茶水。望著升騰的茶氣,第一感覺老總肖建軍此人很是善解人意。他緩慢地點起一根煙說:我的人生經歷可以寫一本小說。我是天水麥積區花牛鎮人,憶起16歲家里連鹽都吃不起,母親做飯用的都是粗鹽,吃到碗底,苦咸苦咸。別說一瓶醋,一瓶醬油,都是親戚來了才買。雖錢不多八分一毛的,可是家里沒有,還羞于人言。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條件,經人介紹我到建筑工地當小工。當小工要眼明手快,師傅要什么都能遞給師傅,我不偷懶,勤快,好學,師傅夸我聰明,教我識圖,繪圖,泥瓦工的手藝達到合格的三級工。學到了本領,我從建筑公司出來,包一些工程,私人簡單房屋建筑活,初步統計高家灣周圍村莊蓋了40多戶農房。獲得村民的信任。幾年后父母親年齡漸老,妻兒老小都要靠我微薄收入生活,仍然是捉襟見肘。后來又經人引見,進入到正規建筑公司承包泥瓦工活,可以說天水兩區五縣,對我的口碑一致的贊譽。
08年起情況大有改善,獲得了建筑行業建筑資質。開始承包大老板看不上、小老板投資不了的工程,50萬至1千萬左右的投資建筑工程我是知易行難。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明白認知事物的規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夠做到做好卻是另外一回事。 我努力去做,一年凈收入60萬上下,還有6百多萬的建筑設備。外面尚欠待收回的資金也要1百多萬。
現在中灘三個別墅、已近尾聲;中梁鎮空港新城5棟新樓即將拔地而起。16000㎡面積。預計年底交工。給住戶一個滿意的答卷。在建筑行業做事,我很誠實,任何人都愿意與我合作。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與其說是知,勿寧說是懂;我從不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清醒地意識到把眼前與將來應該還給歲月。比如籌建廟宇,我所捐獻的資金不計數,不留名,不留姓。困難的孤寡老人,春節必要送米、送面、送油……使他們能感受到先富起來的人,仍然是愿意幫助他們的人。
說到這里千萬不要以為建筑行業的大小老板都很瀟灑,其實他們的心里都有一筆“帳”。因為當上了老板,承接了項目,開弓就沒有回頭箭,誰也不會因為你的工程難做、不賺錢就同情你,謙讓你;該送的禮還是要送,該付的工資不能不付,房租,水電,辦公費等一分也不能少。說穿了,大家都是在這個建筑施工市場上找飯吃,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首先必須考慮自己,就像打麻將,既然你點炮,那誰都不會可憐你,該你和牌,你也絕不會心慈手軟。你不僅要吃苦在前,有些還得親自去做。項目施工上的大忌是隔袋買貓,隔山買牛,這一個“隔”字,就是問題的根源,凡是你不能親自了解,親自控制的事,最終都會出亂子。
在嚴酷的環境中,人最強烈的本能就是生存;尤其是建筑施工行業的老板,在激烈的競爭中,唯一的選擇就是贏利。因為只有一條出路-----賺錢!工程是你接的,只要一天不交工,你就一天不能停止,到處找米下鍋。今天有米,誰也不能保證永遠有米,所以,老板即使賺了錢,也有危機感,沒有賺錢,更是寢食不安,至于虧了本的,農民工討薪,那徹骨的焦慮,外人怎么能夠體驗?
但是無論怎樣,人活一輩子,從一無所有,到現在舒適生活,擁有這么多,老總肖建軍內心深處還是無時不在感恩戴德。天水是一片神圣的土地,是每一位在外游子魂牽夢縈的家園。站在高樓即將拔地而起的工地,心中便油然升騰起一種高山仰止的崇敬。云浮千秋,江山萬古。有共工來破,有女媧來補。有天地眾妙之門的太極八卦之圖。八千年的天水文化鑄就了我們心中的神祗與圣土。足以看到天水文化的特色、風姿和輝煌,看到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和力量。
他對現在的生活很知足,但不滿足。與他以上的交流,首先相信他永遠不會忘了初心。人之暮年,對于親情的渴望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家鄉父老鄉親步履蹣跚的身影歷歷在目,令人難忘。他最內疚的是不少父老鄉親生活還不富裕,有的生活還非常艱苦,在就業、住房、就學、就醫、養老等方面還有不少困難沒有得到解決。他感到肩上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懈怠。老總肖建軍長出一口氣:“希望努力多干事、干實事、干好事、干著眼長遠的事。工作再苦再累,我都會心情舒暢,無怨無悔。祈望自己在六十歲時能實現蓋一所養老院的愿望。”他對自己很有信心,F在很多單親家庭,還有結婚后的年輕人,他們實在沒有精力陪伴養活雙方四位老人。設想養老院將提供家庭式公寓,就是一個小家庭的樣式,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每天服務員會送來三餐,自己愿意的話,也可以自己做飯,醫務人員會隨時巡視老人的身體狀況。做一件善事,人生會開啟另一條線,一定會是一個偶然的契機。此生足以。
采訪到此我的腦海里油然而生陶淵明的一句詩句:“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饑?知音茍不存,已矣何所悲。”我給老總肖建軍解釋;“量力守故轍,”是一種精神。“知音茍不存,已矣何所悲。”意思是我度量著自己的力量,一如陶淵明說他自己“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時勢的機運指引著他走著這樣一條路,雖說冷暖自知,酸甜苦辣咸,只有吃到嘴里的那個人才知道。
《莊子》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大鵬要飛往萬里外的南海,蟬和小斑鳩譏笑它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南海去呢?
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不同,追求不同。尺度也不同,別人的看法不代表老總肖建軍的觀點。他講他常常心動。
我問:心動,指的是什么?是否如我理解:如扁舟泊岸,羈鳥歸林,夏蟬落枝?當老總肖建軍全然歸順于內心,從身體到靈魂,都得以棲息;蛉鐣r光菀爾,十年后光陰中的故事,定會有人執筆凝香,養老院里白發蒼蒼安適的老人,笑意恬淡地溫柔安放。那其實是老總肖建軍最后的愿望而已。
【敬告】本文為授權獨家原創作品,任何未經本網許可的復制、轉載均為侵權行為,須承擔法律責任。
工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