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海政歌舞團的國家一級演員、在國內享有盛譽的青年歌唱家呂繼宏,很多觀眾對他并不陌生。
呂繼宏從小生活在西北江南-甘肅省天水市。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靈,家鄉人喜愛舞文弄墨,琴棋書畫,他們對文化生活的渴望與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呂繼宏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永生難忘的印象。
家鄉人對藝術鍥而不舍的追求,在呂繼宏身上扎下了根。1978年,他考入西安音樂學院,從此步入藝術的殿堂。畢業后在蘭州師專音樂系執教,三年后調入甘肅省歌舞團。
說來也巧,呂繼宏學唱的第一首歌就是當年膾炙人口的《我愛這藍色的海洋》。他從小對大海充滿著神秘感,向往能當一名水兵。1989年,他終于如愿以償,考入海政歌舞團。
加入了海軍的行列,呂繼宏并不輕松。海軍官兵大多駐守在高山、海島等條件極其艱苦的地方。為了把歌聲送到官兵心里,驅除戰士的寂寞,他多次上高山、下海島、鉆炮位,進行慰問演出。他到過西沙,去過南沙,曾坐著艦艇代表國家和軍隊出訪過德國、俄羅斯、泰國、美國等國,歌聲飛遍萬里海疆。大海的遼闊,使他感到心曠神怡;大海的咆哮,也使他嘗到了暈船嘔吐的滋味。他樂觀地說:“當水兵很辛苦,歌唱水兵當屬我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他的歌以抒情為主色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去年在海軍政治部舉辦的《在灑滿陽光的航道上》大型歌舞中演唱的《在那水天相連的地方》:“在那水天相連的地方,有一個哨所漂在那海上,浪花簇擁著銀色的礁盤,礁盤上屹立著士兵和鋼槍……”這首反映南沙官兵戊邊為國的歌,呂繼宏認為是他歌唱生涯中最為滿意的一首,因此,他與廣大海軍官兵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了。
人一旦有了名氣,就成了“腕”。有些人就有些沾沾自喜,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與人接觸就擺出“星”、“腕兒”的架子。與呂繼宏交往,你能很快從這種意識中擺脫出來,他具有西北漢子的豪爽,無話不說,無所不談,完全沒“腕兒”們那盛氣凌人的架子。人們佩服他的為人。在西沙,每每有戰士拿著筆記本請他簽名時,不管有多忙,他都要放下手中的活,熱情地寫上自己的名字?吹接袘鹗磕弥鄼C,他就知道是想和他合影留念,所以從不拒絕戰士們的要求。
藝無止境。這是每個藝術家奮發向上的奧秘,呂繼宏亦如此。他說:“人這一輩子可以說奮斗的多,成功的少,然而成功了,不等于真正有了才華,這里就有天時、地利、人和等各種條件了。我始終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這句話。只有這樣想了,做了,從藝才能有長足的進步。”因此,呂繼宏又給筆者概述了他是如何追求藝術個性的:“我唱的是高音,大部分歌曲以抒情為主,所以我盡力去追求歌聲的渾厚、樸實和自然,讓從心底迸發了的情感,融進每一首歌中,努力去完善自己的藝術個性。”
“認準了的路,就要不停地奮斗下去。”盡管呂繼宏應邀參加的演唱會還很多,但海軍的歌唱家注定了要唱海軍的歌,這一點,呂繼宏心里有數,并充滿了信心。他表示:以后要更多唱反映應海軍管兵戰斗生活的歌,讓心每時每刻都緊貼大海。(編輯: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