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的張家川縣,氣候清爽宜人。走進該縣劉堡鎮烏龍頭種植基地,涼意更濃,連片種植的烏龍頭一眼望不到邊,翠綠色的烏龍頭樹葉,在一道道梁峁坡與梯田地里形成特殊的色帶,與周圍的綠植、喬木形成明顯的顏色對比,為夏季的劉堡鎮增添了勃勃生機。烏龍頭種植基地里,三五成群的農民們忙碌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第290號公告,張家川烏龍頭獲得“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認證,這不僅僅標志著張家川烏龍頭有了走出國門的“身份證”,同時,沉甸甸的鍍金名片也為張家川烏龍頭銷售又打開一扇“大門”。
在張家川烏龍頭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中,位列第一的劉堡鎮,從2016年以來,立足“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的農產品資源優勢,發揮長處,持續培育發展烏龍頭特色種植產業,為“張家川烏龍頭”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做出了積極貢獻。
從山間野菜到特色產業
烏龍頭樹,頭上長角,身上長刺,不是凡物。它曾經只生長在大山深處,藥食兩用的嫩芽是林緣區群眾每年春末的果腹之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十年,這一野菜才逐漸被市場推至百姓舌尖。因烏龍頭生長環境特殊,采摘方式粗狂,產量一直較低,僅作為一種時令野菜,在特殊時節擺上餐桌。2016年以來,張家川縣劉堡鎮嗅到烏龍頭產業機遇,看中烏龍頭“獨一份”的優勢,瞄準其廣闊的消費市場,在縣委縣政府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著手優化種植結構,將烏龍頭產業的發展培育及時納入全鎮特色產業布局。
從無到有,說干就干。劉堡鎮黨委、政府在當地部分村進行示范種植的基礎上,大量開展烏龍頭的生理生物學規律研究、種子的采集與儲藏、多種處理的種子快繁實驗、根扦插、莖扦插等課題實驗工作,經過4年努力,逐步實現了烏龍頭大田栽植,形成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烏龍頭產業發展模式,全鎮烏龍頭種植面積已接近7000畝,為張家川烏龍頭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奠定了量的基礎。
#FormatImgID_3#
從劉堡鎮烏龍頭到“國字號”認證 產業振興任重道遠
劉堡鎮烏龍頭從無到有,在實現規;N植后,如果打造精品特色產業,撬開烏龍頭的產業價值,打造具有劉堡鎮農業特色的品牌產業,成為擺在劉堡鎮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課題。為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全面提升劉堡鎮烏龍頭產業化水平,增強劉堡鎮烏龍頭的市場競爭力,做大做強劉堡鎮烏龍頭這一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總體目標,劉堡鎮持續從市場環境、項目投入和技改等多方面加大對劉堡鎮烏龍頭產業的培育扶持力度,重點提高其經營能力和水平,促進其健康、快速發展,為帶動提高全縣烏龍頭產業化水平提供了堅實基礎。同時,加強對加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的培育指導與扶持,不斷提高組織化程度和生產經營水平,增強市場開拓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
2016年以來,劉堡鎮不斷依托東西部協作、扶貧產業到戶等項目,持續推進烏龍頭從育、栽、產、銷實現了規范化、規;、網絡化運行。積極與省農科院等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烏龍頭培育、培訓等工作,每年組織土專家工作團隊,負責烏龍頭種植技術人員培訓與推廣工作。全鎮不斷在發揮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帶動作用,提升產業規;、組織化、標準化、現代化水平,延伸產業鏈條,做優特色品牌,暢通銷售渠道,全面提升烏龍頭產業質量效益上下功夫。先后成立了“綠野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農民弟兄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等十多家專業合作社,為烏龍頭產業規;l展提供組織保障。積極向上爭取,成立“張家川縣烏龍頭產業黨委”,讓黨委聚力、支部助力、產業發力,把基層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悉心打造張家川縣烏龍頭產業基地,建立張家川縣烏龍頭研究中心,建成烏龍頭產業鄉土專家儲備庫,為烏龍頭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積極對接省內外科研院所,完成4份關于烏龍頭檢測報告,填補張家川縣烏龍頭成分研究空白。積極配合各級農業部門在烏龍頭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工作,為烏龍頭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提供了大量詳實數據。大力宣傳推介以烏龍頭為主的劉堡鎮名特優農產品,舉辦張家川縣首屆烏龍頭采摘節,利用甘肅省電視臺農村廣播平臺推介烏龍頭,著力搭建電商平臺,依靠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將烏龍頭銷售到北京、上海、廣州、蘭州等地。
劉堡鎮烏龍頭因其優良的品質,知名度不斷提升,已由稀缺的野菜演變為大眾保健養生蔬菜,銷售已變成消費者慕名而來、農戶銷售足不出戶、市場供不應求,產業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張家川烏龍頭”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意味著劉堡鎮烏龍頭農產品附加值將進一步得到提升,資源優勢將轉化為品牌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下一步,劉堡鎮將繼續加快推進烏龍頭等產業品牌化,帶動品牌經濟發展,助推產業扶貧和特色農業發展壯大,為鄉村振興奠定產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