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外貿的“晴雨表”,2010年的廣交會遭遇冷落,紡織業更因棉花價格大幅上漲而前景暗淡。
10月18日,代表國內棉價均價水平的國家棉花價格B指數(328級)達到每噸24256元,同比增長78.38%,創出了10年來的最高紀錄。
數據顯示,從9月份以來,棉花價格漲幅接近40%,而棉紗價格也從9月初的2.6萬元/噸上漲到10月中旬的3.65萬元/噸。
“現在很多企業都不敢接單。因為棉價一個月漲了30%~40%,而終端產品價格難以提升,做了也是虧損。”上海紅富士家紡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服龍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敗走”廣交會
據了解,從棉花到成衣制造是一套完整的產業鏈,棉花紡成紗,然后織成白胚,經過印染制成面料,最后經由服裝企業采購制造成衣。棉花、棉紗是紡織服裝產業的基礎原材料,一旦其價格飆升,將打破整個產業鏈的生產秩序。
正因為如此,國內紡織企業面臨著“騎虎難下”的局面。
國內的原材料價格大幅上升,但國外客戶的價格并沒有提高多少,以致于國內大部分廠商運營都面臨停滯。
不過更讓企業頭疼的是支付方式的變化。以前終端廠商可向上游供應商延遲付賬,但現在要求必須現金支付,從而加大了企業流動資金壓力。“企業只能及時付現,因為今天不付現金,明天還要漲價,何況還讓其他企業提早買走了料。”董服龍說。
“金融危機之前,我們接的一般都是長單,有半年,還有一年的,但是這次廣交會我們沒有做太高的預期,估計以兩三個月的短單為主。就算國外客戶想做長單,我們也不會接。”上海飛馬進出口有限公司貿易管理部主任茅霞華對記者說。
據了解,由于成本上升,許多地方參展團對于此次廣交會持保守態度,有的企業甚至將展位縮減,其目的主要是以了解形勢和宣傳品牌為主,對訂單預期并不高。
按照廣交會訂單的流程來看,從洽談到發貨有小半年時間。首先是企業與外商客戶洽談,然后由客戶詢盤比較,最后下單。加上生產時間,整個流程長達3~4個月。
“判斷未來3~4個月后的行情和成本報價非常難,但沒有報價,客戶怎么會下單呢?”董服龍說。
企業被迫漲價
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6月18日,央行宣布重啟匯改之前,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為6.8275,到了10月20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6519。記者初步計算,自重啟匯改3個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已經升值2.57%。加上原材料價格、勞動成本上漲和國際不穩定的因素,出口企業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
測算,人民幣每升值1個百分點,行業的凈利潤率就將直接下降1個百分點,而紡織服裝行業的平均凈利潤水平僅僅在3%~5%,單面臨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企業就將處在破產的邊緣。
一般而言,在成本上漲后,下游終端廠商由于產能過剩,都不敢貿然跟進漲價,而是通過壓縮利潤來消化。但是由于此次原料漲價兇猛,終端廠商提價成為必然趨勢。
“由于無料、停止接單,目前家紡行業供求關系正在發生改變,加上今年國家限電生產,許多企業的生產線都停滯了,終端的家紡和服裝產品價格將可能會隨之上漲。”董服龍說。
據了解,紡織家紡服裝產品價格上漲正在企業醞釀之中。一家知名品牌的家紡參展單位負責人甚至向記者坦言:“我可以告訴你,廣交會上我們不會接單,會后我們企業的全線終端產品將全面提價20%,如果不提價,企業就會虧損倒閉。”
另外,由于秋裝已經大量大市,原材料價格上漲將會在冬裝上體現,預計冬裝的出廠價格將提升20%左右,而明年春裝價格也將跟隨上漲。
“應該說紡織服裝產業面臨的形勢非常緊迫,如果國家不出臺相關政策,整個產業有可能面臨崩盤的風險。一旦棉價沖高,再形成大起大落,紡織企業將會面臨破產的風險。”董服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