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中國基金的“本命年”,適逢震蕩的股市和先喜后悲的債市,基金業績分化嚴重。按2010年全年3.2%的CPI計算,跑贏CPI的基金有一半左右,從這個角度來看,基金的整體業績只能算是平庸。但是市場給了各類型基金一個展示的舞臺,不同類型的基金也交出了完全不同的答卷。而對投資者而言,透過基金“本命年”的業績榜單,不妨可以看看自己這一年是否買對了基金。
股基跑贏大盤
根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除指數基金外,在過去一年中,大多數基金類別整體都取得了正收益。標準股票型基金凈值平均上漲2.89%,偏股型基金(股票上限95%)、靈活配置型基金(股票上限95%)凈值則分別上漲了5.74%和2.70%。在運行滿一年的約400只偏股型基金中,超過60%的基金獲得了正回報,并且,在上證綜指大幅下跌14.31%的情況下,絕大多數基金最終跑贏大盤,雖然這肯定不是基民的最低要求。
債基完勝股基
2010年,債券市場受到央行兩次加息影響,但在股市整體下跌的情況下,股債蹺蹺板理論再次生效,債券型基金仍然成為2010年最賺錢的基金品種。在148只債券基金中,僅9只為負收益。其中,普通債券基金(一級)的平均年收益率為8.14%,普通債券基金(二級)的平均年收益率為6.36%,整體收益不僅跑贏股基,同時也跑贏了高企的CPI。對此,國金證券(600109)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師王聃聃認為,債基收益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信用債的穩定增長;二是可轉債帶來的正回報;三是受益于股票市場上漲,基金新股申購帶來的正貢獻。
指基業績分化
受大盤影響,指數基金成為2010年基金凈值表現的重災區。89只指數基金中,僅24只取得正收益。標準指數型基金的平均業績為-11.47%,增強指數型基金的平均業績為-12.19%。同時,2010年也是指基業績分化最大的一年,最大收益差距超過45%。
QDII終于翻身
2010年不僅是QDII的擴容年,也是老QDII的翻身之年。受益于全球股票市場回暖,2010年以前成立的9只QDII一雪前恥,年平均回報率為3.04%。從市場環境看,2010年新成立的QDII要比首批出海的QDII幸運多了,全年成立的18只新品中,就有12只實現了正收益。
封基表現不俗
雖然傳統老封基越來越不受投資者重視,但事實上,2010年基金市場最大的贏家卻來自這支“老當益壯”的隊伍。2010年,基金豐和、基金通乾和基金景福不僅凈值漲幅均超過20%,其二級市場漲幅也分別高達52.67%、46.63%和45.85%。也就是說,如果投資者從2010年初持有上述3只封基至年底,年收益都將超過40%。并且,所有傳統封基市價無一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