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菜文化傳承創新領導者
周八珍、燒尾宴、滿漢全席被稱為中華飲食的三大高峰。這其中,周八珍屬于天子宴,滿漢全席屬于帝王宴,唯獨燒尾宴不屬于帝王宴但標準規格卻超過帝王宴,讓皇帝唐中宗都“大吃一斤”的超奢侈豪華宴。
燒尾宴最初是伴科舉制而生的“謝師宴”,舉子們一朝榜上有名,便完成從“庶民到官員”的蛻變,人生從此改變。因而答謝主考恩師便成為流行,并美其名曰“燒尾宴”:一條尋常黃河鯉魚,逆水跳龍門,如果此時一聲炸雷,一道閃電,某條魚尾巴被燒,這條魚便從魚變龍,完成身份的突變。
中國人講感恩,這么大的人生變化,不可能不感謝,但唐律規定又不能送錢送物給考官,否則為行賄受賄,但答謝宴可也。由是,燒尾宴盛行于開科之年。而后來,官員升遷答謝上司,甚或拜相而答謝皇上,極盡奢侈,燒尾宴逐漸升級為巴結宴、攀比宴、奢靡宴,而宰相韋巨源宴請唐中宗的韋家“燒尾宴”達到奢靡高峰讓中宗也驚詫莫名“大吃一斤”并被記錄在北宋陜西彬縣人陶谷所寫的《清異錄》中而被世人所知。
從此官風不正,主考官提攜的進士自動站隊于其名下而自成門派,張主考和李主考如果政見不同,互相爭斗,則其門生也自動分成兩派,從此門派眾多,比之當今臺灣藍綠陣營還要復雜,因為張李會拉攏或分化其他門派加入自己戰隊并攻擊對方,科舉制下的官制遇到極大挑戰。
唐玄宗即位后,實行的一項大的改革,就是下召廢除“燒尾宴”,保留“鹿鳴宴”(中榜者聚會餐飲),不得邀請主考、上司,否則懲治。所以,從公元707年開始的燒尾宴流行二十年左右就被唐玄宗一紙廢除,其歷史文化意義非常重大,是扭轉“巴結、攀比、奢靡”禁止門派的重大舉措。后來北宋皇帝更進一步舉行殿試,親自出題面試,欽定名次,考中進士都稱為“天子門生”,在杜絕門派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也是從唐玄宗取消“燒尾宴”吸取的經驗,只不過更徹底而已。
1
比皇家宴還要豐富和奢靡,因為皇家日常飲食和宴請,食材,用量,品級等光祿寺都有明確標準,而“燒尾宴”則不受光祿寺規定限制,因而其奢侈性、稀缺性、地域性、廚藝性等都是空前的。
2
燒尾宴從開始的滿足人情答謝的“謝師宴”逐步演變成“巴結攀比奢靡”宴,并成為削弱架空皇權的工具,因而遭到皇權消滅也是遲早的事。
3
雖奢靡過渡,但也造就了大唐第一宴的“品牌”,讓世人驚嘆,食物原來可以如此精致,如此精美,如此美妙,如此嘆為觀止,,,物質的享受和精神的享受之間竟然有那么高的層級。
4
我們今天向外國人自豪的述說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故宮的建筑,唐朝的金玉,明清的瓷器,以及大唐美食,滿漢全席,哪一個不是奢侈性高端性消費的產物?
5
飲食以及飲食文化,也是奢侈性文化的產物~這就是社會學中常說的二律背反:你一方面批判奢侈腐朽,都是民脂民膏;一方面津津樂道,說我們的美食讓世界驚嘆,是國人的智慧和驕傲。
6
于是我們困惑了,該不該繼承和挖掘這些奢侈性文化?而這一桌擺出來,起碼幾十萬,誰敢吃?沒人敢吃,繼承它有何用?
7
其實,文化就是文化,它是人類智慧和文明的結晶,有高端需求,就有高端產物,就有高端文化和文明。只是如何繼承和發揚值得探討,如果不是有意玩奢侈,講排場,而是如大唐博相府那樣,從文化傳承而不是“排場傳承”的角度,去開發唐宴文化,讓今天的人們能從視覺味覺直接體驗大唐盛世的飲食文化,而價位又接近大眾消費水平,何樂而不為呢?
齊和簡介:
獨立文化學者;陜西傳統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陜西美食家交流中心主任;陜西電視臺美食點評專家;西安飲食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陜廣電優品生活頻道美食文化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