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垂聲振華的隴右汪氏家族
漳縣因產鹽而聞名遠近,古有鹽川寨之名。
城南有山,名曰汪古山,為隴右汪氏家族生棲之所,這里就是元朝隴西公、隴右王——汪世顯的家鄉。
1972年在漳縣小井溝發現的汪氏家族墓地,揭開了隴右“汪家人”的神秘面紗。“虎符赫赫,錦衣煌煌,榮寵斯絕”的汪氏家族不僅是隴右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元代在甘、陜、川、青、滇地區的統治中,這個家族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源流族屬 眾說紛紜
元青花碟
汪氏族譜四卷
對于隴右汪氏家族的源流與族屬歷來都是眾說不一,史書上的記載也不一致,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也是各執一詞。歸結起來,汪姓的源出有以下幾種:一、源于姜姓,出自夏王朝時期古諸侯汪罔之后裔,屬于以國名為氏。二、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西突厥汪古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三、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君主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后裔,屬于以國名為氏。四、源于姬姓,出自翁氏所分,屬于長者賜姓為氏。五、源于地名,出自古代汪水,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六、源于汪野國,出自秦、漢時期西北地區汪野國,屬于以國名為氏。七、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八、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九、源于唐初歙州歙縣東鄉登源汪華(今屬安徽績溪縣汪村)。
《元史·汪世顯傳》載:汪世顯為“系出旺古族”,《新元史·汪世顯傳》載:“本姓王,父彥忠,隸于汪古部,故改姓汪。”《隴右金石錄》所錄傳世家族碑志汪氏“系出南京徽州歙郡之潁川”為漢族!对·世祖紀》記載,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汪惟和(汪世顯之孫)稟告忽必烈:“近括漢人兵器,臣管內已禁絕,自今臣所用兵器,乞取之安西官庫。”忽必烈說:“汝家不與他漢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執之。”君臣皆認同汪氏的漢人身份!峨]右金石錄》神道碑中汪氏族人的碑文中也透露出漢族文化的特質,《汪義武公神道碑》載:汪世顯“喜儒術……休沐對客,命觴雅歌,投壺而已”;《汪忠烈公神道碑》曰汪德臣“孝于親,友于兄弟……雖在軍旅,數引儒生,說經史”;《元資德大夫中書左丞行陜西四川中書省汪惟正神道碑》載汪惟正“時□文士抽繹,商略古今”;《元安遠大將軍鞏昌等處宣慰使司事兼權便宜都總帥汪惟純墓志》載汪惟純“風流儒雅,工于聲詩,楷篆筆法如神”;《元龍虎衛上將軍中書右丞四川行省事便宜都總帥汪惟易壙志》載汪惟易“以勤儉理家,以詩書教子”;《元明威將軍保寧等處萬戶侯汪惟簡壙志》載汪惟簡“每遇暇日,宴同僚,習射投壺,講閱經史,彈琴博弈,靡不洞究”;《元武節將軍吐蕃等處宣慰使司副使都元帥汪舜昌墓志》載汪舜昌“及長,通經史,精騎射”!锻羰贤ㄗ谑雷V》(編纂于乾隆五十二年前后)載:“汪達直系的第四十六代處惠遷徙于甘肅省隴西”!吨貞c汪氏宗譜》載“汪華長子處惠隨父鎮守鞏昌……后裔在甘肅漳縣一帶發展成大戶,被邊境地區人民稱為‘將軍汪’……”
從汪世顯始,其子孫盡孝道,好儒術,工聲詩,精書法,習琴棋,通經史,表現出漢族士大夫深厚儒學傳統和漢文化素養之家教傳統。邑人李興華先生數十載潛心研究地方歷史文化,有關汪氏家族的著述頗為豐厚,在《隴右汪氏家族的源流與族屬》一文中,從《汪氏族譜》記載、碑文與墓志的辨析、元墓群的墓葬結構和史料理解推論等四個方面,對隴右汪氏家族源流與族屬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證實了隴右汪氏家族族屬為漢族。
藏書萬卷 崇尚孝道
臺灣族譜-汪達畫像
金冠頂
1964年4月在隴西縣城西門內城墻下出土的《萬卷樓碑》,立于蒙古忽必烈汗至元四年(1267年)。石碑為橫長方形,高61厘米,寬106厘米,厚22厘米,刻有工整的楷書。周邊有陰線刻蓮花紋飾。碑文詳細記述了汪氏藏書及其萬卷樓的建立過程,昭示了隴右汪氏及其藏書樓在中國私家藏書史,特別是在元代私家藏書史上的重要地位,該樓被后來的考古學家譽為“甘肅第一博物館”。汪氏藏書經三世而成,到汪惟正時,“藏書二萬卷,喜與文士議論古今治亂”,當時的萬卷樓可以稱得上是“國家圖書館”了。
元代隴西萬卷藏書樓碑,為《萬卷樓記》的俗稱!度f卷樓記》曰:“國家創業以來,被輿地圖,啟土西南。越歲丙申,維我隴西義武汪公(汪世顯)佐命云初,總戎先驅。比歲深入蜀,承平日久,文物繁伙,戶有詩書,于時諸將爭走金玉財帛;惟公所至,獨搜典籍,捆載以歸。常曰:‘金帛世所有,兵火之后,此物尚可得耶?吾將以遺子孫耳。’厥后仲子忠烈公(汪德臣)世其官,補所未足,雅欲創書院,集儒生備講席,以建、油、益昌戎事倥傯未遑也。艤齋相公(汪惟正)方妙齡,襲祖父爵位,于書尤篤好而寶藏之,凡遇善本又極力收致。既而即府治東南隅隙地,摒瓦礫,劃蕪穢,因城建樓,列架于中,簽整排比條為之目,經、史、子、集,亡慮萬余卷;圖書、琴、劍、鼎、硯、珍玩,橫陳其間,皆希世寶。匾額曰:‘萬卷’,萬,取盈數也。昔杜兼聚書萬卷,每卷必題其末云:‘清俸買來手自校,汝曹讀之知圣道,墜之鬻之為不孝’。夫兼之用心遠矣,惜子孫無聞焉!公今創斯樓,可謂克念厥紹,而無夭乃祖矣!然公之于書,非惟藏之,而實寶之,非為寶之,而又詳讀之,明辨之,克之于行已治政,非直為觀美而已。敢請該諸堅珉,以示將來云。至元四年歲強圉單閼相月七日門人素齋冉南翔謹記。”
隴右汪氏和其他以武功世家一樣從開始就崇儒重道,詩書治家。在南征過程中,汪氏就注意搜集典籍,之后又建萬卷樓,延請名儒達士教其子孫,除習經史子集外,亦學琴棋書畫,汪氏在有元一代前前后后出了十九位翰林學士。汪惟正喜歡與文士談論古今。汪惟易勤儉理家,以詩書教子,并且在當地勤于勸農桑、興文風、理獄訟。汪惟簡每遇暇日宴同僚,習射投壺,講閱經史,彈琴博弈,靡不洞究;應人接物,溫容和緩,治家嚴肅,臨政簡寬,深得民心。汪惟純更是風流儒雅,工于聲詩,楷篆筆法如神,精于蒙古言語文字。汪懋昌儀形當代,為縉紳楷范。即使到了清代汪氏子孫也不忘記繼承祖業,如汪宗賢、汪滸、汪宗輝等都是高才績學、讀書明道、修德利行,以圣賢為師的隴右名士。
隴右汪氏家族還以孝道和信仰道教而著稱。汪世顯“斯須不忘奉養太夫人”,就連在前線賜的御酒都不遠數千里帶回以備。“居喪不用酒肉”“祭日必致齋薦祭”。汪忠臣侍奉其母包氏以孝聞,竭力竭才羽翼其兄弟長幼。汪惟正、汪源昌、汪舜昌等居家事母極其孝愛,孝親悌長,敬老憐貧。同時,汪氏篤信道教,由此影響了隴右地區的風俗。
汪氏身處周邊西夏、十八族、西番、羌渾氐涼、蜀羌和云南的眾多少數民族包圍之中,把民族關系處理得靈活自如,堪稱典范,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元朝的統一。汪氏家族成員與蒙古、女真、契丹和其他民族皆有通婚的記載。
戰功赫赫 彪炳史冊
汪氏族譜-岳飛題詞
汪氏族譜-蘇軾題詞
汪氏起秦隴,世總西方兵。
赫赫大圣朝,獨擅勛與名。
父子窮百戰,祖孫勤四征。
智勇侔造化,忠孝通神明。
雷電僻韜略,風云隨旆旌。
勒名望帝國,走馬鎮王城。
一顧青海晏,再顧流沙清。
三邊罷斥侯,四海收經營。
建國百余年,一身為重輕。
至今論兵力,勁節莫與并。
這首詩為元朝大名士、特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遼、金、宋三史纂修總裁官的揭徯斯所寫。此詩既是對當朝隴右鞏昌汪氏的贊譽和稱頌,也是對這個顯赫軍功世家的總結和評價。
在隴右汪氏家族崛起之前,“汪家人”的生棲地帶為吐蕃豪族包氏占據。包氏原為宋臣,后歸附金。金在與西夏、蒙古、南宋長年的戰爭中,舉國疲憊,西路尤為嚴重,不得不依靠地方豪強的力量來支撐。汪世顯借此機會積累軍功,擴充實力,地位日益提升。金貞祐二年(1214年)以戰功“擢千夫長”,之后屢屢升遷,經千戶、鞏州提控、同知平涼府事,至正大四年(1227年)官拜隴州防御使,分治陜西西路行六部郎中。正大九年(1232年),蒙古大軍圍困金之汴京,時任鞏昌府同知兼參議帥府機務的汪世顯趁總帥完顏仲德馳援汴京之機,起兵殺金之秦州元帥,占據了秦鞏二十四城。天興三年(1234年)占據鞏昌,自為鞏昌府便宜總帥。
元太宗七年(1235年),汪世顯堅守的金國最后一個堡壘——鞏昌城在被圍數月后,糧盡援絕,危在旦夕。當蒙古大軍兵臨鞏昌城下,在皇子闊端保證“仁武不殺,能保全闔城軍民”的前提下,汪世顯被迫出降,率軍歸附了蒙古,使隴右地區避免了一場戰火的浩劫。“……石門歸款,保首領者數十萬人……”,這也是隴右汪氏家族在元代飛黃騰達的開端。
汪世顯父子為元朝的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在保衛西南、西北邊境的歷次戰斗中屢建功勛,足跡遍及陜西、甘肅、青海、四川及云南廣闊地域。數十年金戈鐵馬,使他們一個個得以憑借戰功而高官顯爵,躋身于元朝統治集團的重要地位。“十三年春,闊端召世顯入見,論功,授為鞏昌便宜都總帥,賜虎符,統領秦、鞏、定西、金(今榆中)、蘭、洮(今臨洮)、會(今會寧)、環、隴、慶陽、平涼、德順(今隆德)、鎮戎(今固原)、原(今鎮原)、階(今武都)、成、岷、疊(今迭部)、西和等二十余府州,軍民財賦皆聽其裁決。鞏昌便宜都總帥府轄土之廣,為各地漢人世侯所不及,隴右汪氏家族成為蒙古專制一方的最大地方勢力。不久,世顯病死。中統三年(1262年),追封隴西公;延佑七年(1320年),加封隴右王。”(《中國通史》第八卷)
從汪世顯到其曾孫五代,貫元朝始終,“為官者一百八十余人,其中王者三,公者十”,即著名的“三王十國公”。汪氏一門有3位“駙馬”(汪良臣、汪惟勤、汪隆昌)。他們父子兄弟相繼擔任“鞏昌等24處便宜都總帥”,長期鎮守西南、西北的廣闊疆土,許多人榮膺最高軍階“龍虎衛上將軍”“金吾衛上將軍”(從一品)、“鎮國上將軍”(正二品)、“安元大將軍”“昭勇大將軍”(從三品)、“明威將軍”“武略將軍”等,其中多數擔任過“便宜都總帥”“都元帥”“元師”“掌軍萬戶”等高級職務。終元世襲鞏昌總帥府都總帥,軍民兼制。他們不僅在軍事上居于顯赫地位,而且在行政上也位高權重,掌握著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重要權力,所任高級職務如中書右丞、陜西、四川、云南等行省平章及刑部尚書、工部侍郎等。文官序列中,官階在三品以上有十五人。其生前或死后封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資政大夫”(正一、二品銜)的達三十多人。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將軍徐達西征,時任鞏昌等路便宜都總帥的汪庸堅守數日遂降,授昭勇大將軍,仍任鞏昌等路便宜都總帥,后改授安遠將軍指揮同知,欽賜金筒誥命,折奉公田24處,異姓家人72戶,準其家世代相繼承受。
明清兩代,隴右汪氏后裔也有在朝為官的,其族人零星散布于汪氏家族曾經統領過的鞏昌、秦州、西寧府以及四川等地,延續至今。
家族墓地 海內之最
元墓群全景
《隴西分縣武陽志》“陵墓”目“元隴右王墓”條記載:“城南七里,汪古山原上,南作北向,大小二鹽井,左右排如旗桿式,漳水前環北山對列,漳城在左,河塔在右,風水家每艷稱之塋地寬敞,豎碑一百有八,皆王侯將相,華表文仲僅存十之二三,地方官保護之,年終造冊呈報。”
汪氏家族墓地是元明兩朝隴右汪氏家族墓葬群。位于漳縣城南3.5公里處的小井溝西北面第一臺地的岳家坪西、徐家坪東西南,占地面積30600平方米,墓區呈三角形。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墓地約建于蒙古乃馬真后癸卯年(1243年),止于明代萬歷丙辰年(1616年),歷時373年,葬有隴右汪氏家族自六十六世孫汪世顯至八十一世孫汪滕十五代200余人。
墓地坐西向東,并按輩序由西向東排列。其墓為方形墓室、圓形穹頂,漢族傳統的磚木結構,多數墓室四壁有雕磚鑲嵌,整體形狀又呈蒙古包狀。從已發掘清理的墓葬看,墓室結構基本相同,均為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構成的單式墓。墓室一般長2.4—2.6米,寬1.12—1.3米,四壁下部垂直,由特制的青磚砌成,上部用磚塊收攏,呈六角或八角疊攢尖頂式,頂部覆方磚一塊,中心懸掛銅鏡一面。墓室四壁鑲嵌模制雕磚,多為“二十四孝”人物圖案,也有松、竹、梅、菊等花卉和天馬、飛鳥、走獸圖案,還有反映墓主人生活場景和神話故事的壁畫。殯葬方式多為直肢葬,也有屈肢葬;以雙人合葬最多,其次為單人葬,個別為三人合葬;葬具有木棺、石棺、甕棺三種。
清朝以前,墓地由汪氏子孫管護,四時供奉香火。清朝以后,墓地由官府代為管理,“年終造冊呈報、祭祀無少間”(1908年編《武陽志》)。從元至清末六百八十余年,墓地很少遭受破壞,基本上是完好的。民國后,墓地上原有的祠堂、房屋等地面建筑先后倒塌,石碑、華表及翁仲被人搬走,鎮河塔毀于地震,墓地也被開墾耕種;沿溝數排墓葬被山洪沖毀,并有墓室被盜挖的現象,損失巨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對墓區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先后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修建了保護設施,成立了專門的保護機構。
汪氏家族墓地在1972年—1990年先后清理發掘元、明墓葬29座,出土文物1019件,其中三級以上藏品436件。這些出土文物充實了甘肅元代文物資源的總量和內容,對元史研究和元代文化資源的展示都具有重要意義,許多文物在甘肅省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國家文物局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舉辦的“忽必烈大展”、中國博物館協會絲綢之路沿線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和西北五省區聯合主辦的“大西北遺珍展”、內蒙古博物院主辦的“相映生輝——草原絲綢之路文物展”上展出,并獲得高度關注,發揮了應有的社會效益。
名門望族 堪為傳奇
絲織抹胸
汪氏家族在隴右地區的顯赫地位,讓這個家族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至今在漳隴一帶流傳著一些婦孺皆知的傳奇故事。
白狗立祖相傳隴右汪氏在漳縣小井溝建立墳塋之前,汪家人還很貧窮。一天,姓汪的放羊娃睡在此地,恍恍惚惚中看見天上有一片白云浮在頭頂,云上立著兩位神仙,一個說:“你看那少年正睡在風脈眼上,如有人埋葬于此,子孫后代貴不可言!”另一個說:“可惜差一點點,不然可成帝業,你看那里隱約露出的紫微之光。不過這地方也能貴為王侯將相了。”聰明的放羊娃忽然靈光一現,認為這是神仙點化。于是,他在自己躺過的地方打上記號,順勢將身邊的白狗打死,埋葬在這里。若干年后,放羊娃變成了老人,彌留之時,向兒子叮囑,一定把他安葬在埋葬白狗的地方。放羊娃的曾孫出生時,屋內一團白氣,終日飄忽。這孩子就是汪世顯,他長大后聰慧過人,文武雙全,名揚方圓百里,后來成為鞏昌二十四處便宜總帥。汪世顯在作戰中,每遇艱險,頭上總有一朵白云飄來或化作飛沙走石,迷住敵兵;或降下惡風暴雨,使得敵兵暈頭轉向;或白光閃耀,在黑夜里為汪家軍引領出路……
斷尾飛鳳汪氏王府上養著一頭公牛,此牛個頭不大,毛色棕黃,一條尾巴上總帶著牛糞蛋蛋,比一般的牛更為邋遢。就是這頭牛,它一天能從鞏昌府到北京城跑一個來回!王爺將這頭牛視為珍寶,而王妃卻不以為然。她多次向王爺建議處理掉臭牛,王爺不聽。一氣之下,王妃偷偷到了牛圈,用剪刀將牛糞蛋蛋全剪掉了——讓她瞠目結舌的是:每個剪掉的牛糞蛋蛋里都有一只小鳳凰,不待落地,閃著金光,飛越王府,稍縱即逝。從此,那頭牛便失魂落魄,再也跑不到北京城了……
飛刀飛箭傳說汪家父子兄弟幾代人坐鎮鞏昌總帥府,統帥數十萬大軍,十八般兵器,樣樣精良,但還有一種神秘武器不為人知——那便是“飛刀飛箭”。據說在元朝初期,汪總帥奉世祖之命北上討伐叛軍,幾次交戰汪家軍都難以取勝。一天夜里,汪世顯伏案小憩,朦朧之時,覺有金甲巨人立于帳前,自稱昆侖神將,特奉命前來助戰,汪總帥告以戰事不利情形。神將引他至西方仙山,賜以洞中“飛刀飛箭”及施用之術?値涹@醒后,依神將所指,搬來了“飛刀飛箭”。從此,每遇戰事,便是風沙彌漫,無數飛刀飛箭殺向叛軍,平定叛亂,凱旋而歸。從此后,鞏昌城增添了一個神秘的洞窟,百姓稱為“汪家洞”。元朝后期,坐鎮甘肅鞏昌二十四處的便宜總帥膩味了王爺的生活,突發奇想,想當皇上了!密謀在某年某月某日雞叫后舉事,使出汪家洞的飛刀飛箭,直射龍庭,殺死上早朝的皇帝,實現改朝換代的夢想。誰知汪家有個性急的媳婦沒等到雞叫就在院子里拍打簸箕、學起公雞打鳴,將校聞聲后開動機關,致使飛刀飛箭紛紛碰落在緊閉的宮門上,汪家人的皇帝夢就這樣破滅了……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一部家族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社會文明進程的一個縮影。隴右汪氏家族的歷史證實了在我們生棲的這片土地上曾經有過的繁華與輝煌。不論是玄天武帝的神話傳說,還是金戈鐵馬的戰場廝殺,聽聞之后,一切都會成為過眼云煙。
傳說只是一段故事,歷史卻是一面鏡子。
故事教人明理,鏡子照亮人心。
(注:文中文物資料圖片來源《汪世顯家族墓出土文物研究》,《汪氏族譜》及汪華、汪達、汪世顯畫像照片由王治平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