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縣汪氏家族墓地位于甘肅省漳縣城南2.5公里的徐家坪,面積約3 萬平方米。該墓地是元代隴右王汪世顯及其后裔的墓地。墓葬為帶豎井墓道的磚構單室墓,墓室平面方或長方形,頂為八面攢尖式或圓形穹隆形,墓壁嵌模印人物、花卉、鳥獸紋磚。隨葬品豐富,以哥窯燒制的青花大碗、玻璃蓮花托盞、雕漆供桌、御賜金牌、至元四年銅鏡、彩陶侍俑等最為珍貴。汪世顯,《元史》有傳。據出土墓志、《汪氏族譜》和其他有關記載,從公元1243 年至1616 年間,有汪世顯及其后裔14 代200余人葬此地,這是甘肅省一處保存完整、延續時間最長的元、明時期家族墓地。墓葬和出土隨葬品為研究元、明時期喪葬制度及其演變提供了完整資料,出土墓汪氏家族墓地 - 被發現 1972年的一個夏天,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從天而降,雨水從光禿禿的山嶺上傾瀉而下,匯聚一處,沿漳河咆哮而去。洪水退后,當地正在平田整地的群眾在河岸邊驚奇地發現一座座被水沖開的墳墓及塌陷的墳坑,在發現許多金銀玉器.的同時,也看到了墓穴中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磚雕刻畫。得知這一情況后,省文物部門有關人員迅速趕赴當地,專家們得出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這座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的古墓,是元代隴右王汪世顯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為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元墓群。據《汪氏族譜》及有關資料記載,從公元1243 年汪世顯葬此開始,至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止,在370余年內 ,共有墓葬120余座,葬有汪氏家族14代200余人。汪氏家族是元代一個十分顯赫的大家族,自元代祖皇帝成吉思汗鐵騎進入中原以后,汪世顯及其兒孫 們為朝廷效命疆場、屢建戰功,一個個獲得高官顯爵,從汪世顯到其曾孫五代, 貫元朝始終,“為官者180余人,其中王者三,公者十”,即著名的“三王十國公”。 埋葬在此的汪氏200余人,不僅在軍事上地位顯赫,在行政上也位高權重,文官在三品以上者有15人。這種現象在我國封建王朝史上較為罕見,歷來是史學家深入研究的課題之一。
汪氏家族墓地 - 墓地價值 在有關部門前后3次清理的29座汪氏墓群墓葬中,出土文物735件。墓葬多為平面方形或長方形,單室磚構、豎穴墓道,頂作八面攢尖式或圓形穹窿頂。墓壁鑲嵌模制人物、花卉、鳥獸紋等花磚,人物畫以“二十四孝”故事內容為主,如“王強臥冰”、“童子鬧蓮”等傳統故事,雕工栩栩如生,繼承了宋、金墓室磚雕華麗的風格。出土隨葬品有陶、瓷、金、銀、玉、玻璃器、絲織品等,其中彩繪陶俑、木屋、雙龍銅鏡、玻璃蓮花托盞、高足青瓷杯、蒙古民族服飾等極為珍貴,為國內同期墓葬所少見。專家們指出,該處墓葬群不僅成為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元代墓葬群,而且因葬儀豐厚而具有其他元墓不可望及的歷史、科學和文化藝術價值,更是研究蒙古族和漢族融洽相處及其演變歷史的實證。
汪氏家族墓地 - 頻頻被盜 盜墓事件頻頻發生汪氏家族墳葬以其顯赫的歷史地位及其豐厚的墓葬品,在令文物界驚喜不已的同時,也使許多不法分子垂涎三尺。據該縣公安局的民警介紹,自發現該墓葬以來,就有數次重大的盜墓事件發生。1999年的某個晚上,當地的不法分子伙同來自陜西的8名盜墓賊,趁著月黑風高,竟鎖住守墓人的屋門,在墓地強行盜掘,幸被附近的老百姓及時發現報警,該縣公安民警迅速出動,將盜墓賊如數抓獲,其中主要的策劃者后被處以死緩,其他脅從犯都領刑10年以上,然而,如此嚴厲的懲罰,也沒使其他不法分子就此止步。當地老百姓說,漳縣出了一處名勝古跡,但公安部門卻多了一件事,就是時時操心抓盜墓賊,確保元墓群的安全。該縣民警們說,隨著元墓群在全國的出名,他們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了。今年臘月二十三,漳縣公安局的民警們接到守墓人的報案,說是元墓群被盜,民警們趕去時,盜墓賊已人去墓空,只有三口被挖開的墓穴似在悄然訴說著什么。所幸的是,這三口墓穴全是被文物部門清理過的墓葬,里面并沒有盜墓賊所希望的金銀玉器,具有珍貴價值的二十四孝圖并沒引起犯罪分子的注意,否則后果不堪設想。但犯罪分子順利打開墓穴并悄然溜走的行為,仍讓當地有關部門感到震驚,他們迅速進行了部署,安排人員24時巡邏值班,以確保元墓群在春節期間安然無事。正月初三,當地的村民發現幾個外地人在墓地轉游,行跡十分可疑,也許是不時巡邏的值班人員讓這些外地人感到了一種力量的存在,第二天,這些外地人就神秘地消失了,但這種跡象卻使值班人員更加警覺起來。
今年3月2日下午,元墓群守墓人徐方紅在墓地巡邏,發現多處被探桿鉆過的痕跡,他趕緊向當地公安局報案,接報后,當地公安局立即加大值班力量,命令民警隨時待命。3月3日凌晨3時許,在墓地值班室值班的人員隱隱約約聽到一陣挖掘聲,他們拿起望遠鏡向墓地望,發現4個晃動的人影以及一明一暗的煙頭,墓地值班人員遂立即向公安部門報案。接到報案后,漳縣公安局迅速抽調16名民警分乘兩輛警車火速趕往現場,該縣刑警大隊教導員包敏帶領的一組人馬還沒到墓地,就遇上把風放哨的兩名盜墓賊。面對突然而至的公安民警,盜墓賊撒腿就跑,民警們一面追趕一面鳴槍示警,終將兩名盜墓賊抓獲。然而,槍聲驚動了在墓地挖掘的4名盜墓賊,他們扔下作案工具,趁著蒼茫的夜色逃出了已挖掘1.4米深的作案現場,溜進了深山之中。參加抓捕工作的公安民警連夜突擊審訊抓獲的兩名罪犯,迅速在當地各交通要道設卡布控,搜捕另外4名盜墓賊,至當天早上9時許,終將其中一名盜墓賊抓獲。經過突擊審訊,辦案人員了解到,這些盜墓賊并非是臘月二十三來的那一伙,這些來自河南的盜墓團伙,事先經過周密的策劃,多次到墓地進行了觀察,并將作案工具事先埋藏在深山之中。包教導員說,這一次罪犯的計劃落空了,可下一次呢?面對這樣一處重量級的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他們時時感到一種責任和緊迫。古墓保護任重道遠不言而喻,保護如此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是當地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和責任。然而,面對如此重要的歷史寶藏,目前的保護現狀的確讓人擔憂。且不說盜墓賊對它的騷擾,其自身在管理上就存在不少問題。首先在墓群上面耕種的大面積農田,因雨水的滲透,對墓穴及墓中的隨葬品、精美的磚雕刻畫都有一定的破壞作用。該墓群四周盡管打起了圍墻,但已年久失修,多處已瀕臨倒塌,不但擋不住盜墓賊,就是對牲畜的騷擾也無能為力。
當地文物部門及公安部門都說有人在24小時值班,但在記者采訪的1個多小時之內,并沒有發現一名值班人員。據該縣文體局有關人員介紹,每年冬天及正月、二月,對元墓群不懷好意的不法分子就頻頻在墓地活動,試圖打開墓穴偷盜文物,令他們十分頭痛,他們除了積極聯系公安部門協助保護外,請示縣上增加守墓人的工資,縣上為此也作了不少工作。也許,對如此珍貴文物保護的最好辦法就是保護性地發掘,當地政府對此也極為迫切,發掘和開發汪氏家族元墓群,在研究其價值的同時,也把它建成一處旅游景點供游人參觀,也許才能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2]
志記載補正史之不足,是研究當時政治、軍事、社會習俗的重要文字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