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眼
伏龍坪, 劉伯溫斬龍脈?
伏龍坪
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流傳著劉伯溫斬龍脈的故事,其中就包括劉伯溫在蘭州伏龍坪斬龍脈的傳說。
伏龍坪是皋蘭山的一部分。皋蘭山雄踞黃河蘭州段的南岸,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它西起龍尾山,東至老狼溝,延袤20余里,形若蟠龍,曲折蜿蜒,山頂海拔達2100余米。中間的山頭像龍頭,兩邊部分像龍尾,而伏龍坪恰好處于皋蘭山龍尾的位置,因此也被稱作龍尾山。
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小憩時夢到西北一帶有真龍天子出世,要奪朱家天下,朱元璋驚醒后擔憂不已,便招來謀臣劉伯溫商議此事,下令讓劉伯溫遍訪全國,尋找龍脈所在。
劉伯溫受命后,夜觀天象,看到西北王氣旺盛,便一路尋至重鎮蘭州,發現蘭州南側的皋蘭山氣勢獨特,主峰像龍頭,大豁峴以下山勢蜿蜒盤旋,如同龍身。他大為吃驚,認為此地日后必有真龍天子出世,將會取代朱明王朝。于是,劉伯溫命人日夜開挖,將大豁峴斬了一個口子,又在伏龍坪修建了四個墩臺,寓意釘龍樁,釘住龍的身體,使之不能騰飛。并且修了一個伏龍亭,用以鎮壓。
傳說僅僅是傳說,劉伯溫斬斷龍脈,自然是民間的一種附會。所謂劉伯溫在伏龍坪修建了四個墩臺,釘住龍身一說更是禁不住推敲。
事實上,伏龍坪原來叫龍尾山,因設有四墩,又叫四墩坪。1956年劃為遷居安置區,才正式命名為伏龍坪。而山上的四個墩臺,也不是明朝所建。
這四個墩臺其實是清代的城守工事,位于蘭州舊城郭外西南部,是原安定門的天然屏障。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蘇四十三率起義軍圍攻蘭州受阻后,曾一度撤退到伏龍坪,居高臨下,給予清軍以沉重的打擊,終因起義軍寡不敵眾遭到清廷鎮壓。之后,清朝統治者便在伏龍坪靠近城垣的一頭,接連修筑了四個墩臺,以作城防之用。
清末左宗棠任陜甘總督之后,曾修復了蘭州西北角的一段城墻,并將蘭州外城徹底大修。在城外還加固了四墩堡,外包城磚,上開垛口,四個方形碉堡排列在龍尾山上,也就是現在的伏龍坪。
撰文 黃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