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原紅色遺珍
遺落在甘南的紅軍“官印”
本段文字由省委黨史研究室戴引兄根據《長征星火耀隴原》、《黨史博覽》2006年第9期編輯整理,圖片由臘子口戰役紀念館提供。
1988年夏天,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電尕鄉的麻日村,村民安告家年久失修的土房子突然倒塌,傾斜的屋梁上掉下個羊羔皮小口袋,外面用繩子扎得嚴嚴實實。安告十分好奇地解開,里面竟是一枚印章。
此印章木質,圓面,由印面、印臺和印柄組成。印面有0.2厘米寬的邊沿,邊沿內是一圈用兩顆紅五星隔開的隸書文字:上部文字較小,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人民委員會”字樣;下部文字較大,為“財政人民委員”字樣。文字圈內又有一細線圈,圈內雕有兩束相向扎把的麥穗和稻穗,兩穗接頭處以小五角星相隔。最中央則是一幅地球圖案,上為鐮刀斧頭。這明顯是一枚“官印”。幾經詢問,安告才得知這是紅軍長征中的遺留之物。
這枚“官印”為什么會出現于一個偏遠的藏族小村莊呢?卓尼縣鈕子村的中國作協會員益希卓瑪解開了其中的秘密。
據益希卓瑪回憶,1950年,當時她正在北京參加在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的積極支持和具體指導下開辦的藏族干部訓練班,林老常來班上看望學員,向她講述了當時紅軍長征中在甘肅迭部“開倉分糧”的事,林老特別提到由他掌管的“財政人民委員”印章,就遺失在一個藏民村莊中,當時派人返回去尋找,可惜沒有找著。
從此,尋找這枚失蹤的印章,就成為益希卓瑪心中的一件大事。1987年9月,機緣巧合,益希卓瑪走訪崔古倉時,見到了當年的糧倉看守人巴保之妻。巴保之妻介紹說:“紅軍到了崔古倉,那晚月光很亮?粗鹤永飦砹诉@么多官兵,我嚇壞了,有個和藹可親的戴眼鏡的老紅軍走進來,緊緊握住我的雙手,不停地比劃,讓我不要害怕。這些年輕的兵娃娃們,一個一個餓得面黃肌瘦,身上沒有一件完整衣衫,他們站得整整齊齊,面帶微笑靜靜地看著我。我把他們帶到糧倉跟前,老紅軍給我寫了一張字據,隨后從皮包里拿出個木頭圓坨坨,在上面蓋了個紅紅的大印。蓋好后,他就忙著招呼兵娃娃們分糧了。此前楊土司已下命令不要打紅軍,但看守糧倉任務重大,我又擔心日后楊土司會怪罪,就趁著紅軍長官不注意,偷偷把這個紅坨坨揣進了藏袍里。但讓我沒想到的是,紅軍臨走時還在倉內留下了糧款,他們和以前的官兵真的很不一樣。”
印章后來到哪里去了?由于年代久遠,巴保之妻已經不記得了。直到1988年安告家房梁倒塌,印章才拂去歷史的塵埃,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
知曉這枚印章是紅軍長征中遺留下來的,安告立刻就將印章上繳到電尕鄉政府。迭部縣文化館獲知消息,馬上派人前往了解,經與鄉政府、安告本人商定,將這件革命文物收藏在迭部縣文化館,現屬國家一級文物。
。ㄖ泄哺拭C省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