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校園足球成兩會熱門 現實仍受"差生才踢球"之困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校園足球再成熱門話題,從籃球明星姚明對足球所受舉國關注的“忌妒”,到國家體育總局裝備中心原主任馬繼龍直言“沒有場地和教練,校園足球就是空談”,再到全國人大代表麥慶泉對教育部門提出質疑,“社區足球和校園足球沒有搞起來,這個責任還是在教育部。”
“兩會”會場外,校園足球同樣熱鬧,清華大學宣布首次招收不超過12名足球高水平運動員;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全國首部《中小學校園足球教材》。
也難怪姚明要忌妒,對于當前中國的各個體育項目而言,再沒有比足球更熱的了,從走進校園的角度說,現在也沒有哪個項目比校園足球的勢頭更猛。
雖說校園足球在政府和輿論層面的熱度持續升溫,但家長們對此卻只能用不冷不熱來形容。
3月14日,記者在湖北省武漢市采訪三星切爾西青少年足球訓練營活動,全國有200多名青少年參加。一位來自河南的家長向記者表示,出于增強孩子體質的目的,他支持孩子在業余時間踢球,但讓他感到不便的是,孩子身邊的足球場地太少,有時候,為了給孩子找一個活動的場地,需要跑很遠的路。這位家長的孩子還在上幼兒園,但孩子踢球的前景可能持續不了幾年,“目前孩子的年齡還小,玩兒的時間很多。等他上學之后,肯定要以學業為重,可能就抽不出那么多時間了。如果家門口有踢球、教球的地方,也許還能讓他多踢幾年。”
來自武漢的一位學生家長告訴記者,自己正在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每周能踢一次球已經很“幸運”了,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基本沒有太多的業余時間去踢球。“我給孩子報了3個課外輔導班,英語、數學和書法。包括周末在內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他相比起同班的其他同學已經算不錯了,那些同學除了上體育課,根本就沒有踢球的機會。”
沒有時間,確實是很多孩子不能盡情踢球的一大問題。武漢洪山區足球青訓中心教練趙鵬告訴記者,“現在,孩子們一周5天中只有一天下午是3點放學,其他4天都是下午5點放學。等孩子們5點后再來踢球,活動的時間就太少了。”
一周只有一次踢球的機會,顯然也不足以培養孩子的足球興趣。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向記者表示,“僅憑一周一節足球課,如果課后、課外不玩足球,那么孩子們對足球的興趣、愛好、習慣、文化怎么形成?足球水平也很難提高。”
孩子們缺少玩兒足球的時間,既有踢球條件不便利的原因,更重要的還是因為文化課學習對課余時間的擠壓。但學校、家長并不認為把更多的課余時間用來學習有什么問題——受高考政策的影響,“考分至上”的觀念在中國的學校領導、老師、家長心中還是根深蒂固的。
“其實,阻礙校園足球開展的一切不利條件,諸如場地不足、師資不足等,都不是真正的不利條件,人的觀念不改變才是最關鍵的。”教育部校園足球專家、武漢體育學院教授謝朝忠認為,“足球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鍛煉體質、培養意志、增加團隊合作和享受快樂的教育過程。以為校園足球就是培養足球運動員,或以為踢球就是玩兒、就會耽誤學習的觀念,肯定是不對的,但這種觀念現在還是主流。”
作為給普通孩子進行足球啟蒙教育的教練,趙鵬深感無奈的是,每面對一撥兒新的孩子,就要給這些孩子的父母進行一次足球掃盲教育,“很多孩子的家長還是把校園足球看成是培養足球運動員的一項工作,他們不理解孩子參與足球活動也是培養綜合素質的過程。”
讓更多的家長和老師全面理解校園足球的意義,是趙鵬這樣的基層教練的內心渴望。
“踢球的孩子本不應該和學習不好的差生畫等號,但事實上,在很多家長的印象里,踢球的孩子就是學習差的孩子。”王宗平表示,“看看現在,什么樣的孩子最后還在踢球,絕大多數都是很難靠學習成績正常升學的孩子,踢球成了彌補學習劣勢的一個手段。這種趨勢更加重了外界對校園足球的偏見,如果家長們都認為差生才踢球,那他們還會支持自己的孩子踢球嗎?”
正是因為對校園足球、足球教育仍抱偏見的家長和學校是主流,可想而知,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即便國家對校園足球重視程度再高,又有多少孩子能真正暢快地踢球呢?
曾有業內人士表示,若論校園足球的基礎設施條件、師資條件,中國跟歐洲國家和日韓相比的確很差,但能比非洲和南美的很多貧困國家還差嗎?為什么那些國家的足球天才在不斷涌現,而我們越是經濟條件好的地區,家長們就越不支持孩子踢球呢?
我們有很多學校建了高標準的綠茵場,不缺足球、不缺老師,但孩子們依然沒有時間踢球。
一名足球界資深人士向記者介紹了一件讓他感到悲哀的事,西部某中等城市的一所省級重點中學,高考升學率在當地常年排名第一,幾年前這所中學的校長曾有意抓校園足球,但第二年學校的高考升學率略有下滑,市長的電話就打到了校長那,質問升學率下滑的原因。校長思前想后,只得決定中止校園足球活動。雖然前一年該校校園足球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但說停就停,家長和老師也沒有任何異議。這種對足球的偏見,可能才是開展校園足球的大敵。
本報北京3月1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