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講講傳統飲食文化中燕窩的歷史。
燕窩的飲食文化
中國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而“民以食為天”“安谷則倉,絕谷則危”等句,也說明了飲食活動在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當中起到了特別的作用。
飲食,是人體從外界環境吸收賴以生存的營養與能量的主要途徑,是生命活動的基礎與表現,是魚兒的生存息息相關的。人們飲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氣足、精神旺、精力充沛、健康長壽,在這個目的下,逐漸形成了中國傳統飲食養生理論和文化。中國飲食的變化和發展始終是在哲學思想、養生思想指導下進行的。但飲食養生不同于飲食療疾,飲食養生是通過飲食調理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不是治“已病”,而是治“未病”。這種治“未病”之法就是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養生之道。
大燕盞
飲食與養生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二者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相輔相成。飲食的目的在于達到養生的需求,養生的基礎是合理的飲食。像儒家的崇尚禮樂,飲食適宜;道家的崇尚自然;佛家的禁欲修行,倡導素食等等,這些理論對于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影響深遠。
我國古人在豐富的飲食實踐的基礎上,在理論探索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飲食養生理論和文化。這些對我們今天的飲食生活仍然有哦重要的指導意義。
燕窩飲食文化
燕窩是被歷代醫家書籍稱之為“稀世養顏健體圣品”“調理勞損癆瘵之圣藥”的飲食之上品。燕窩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食品,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特有的燕窩飲食文化。
從唐朝開始,燕窩就是御膳正品,有“東方珍品”之美譽。當時燕窩被成為“燕菜”。糖高中時期,還有一道用白蘿卜絲重演我的“假燕菜”料理。
明朝初年,海寧106歲的壽星賈銘獻給明太祖朱元璋的養生食書《飲食須知》中,也提到了燕窩,但那時,燕窩尚未在食肆使用。明人《宛署雜記》中提到大宴中已有燕窩,說明明朝南北官府大宴已用此作為菜名了。
《宛署雜記》
清初吳偉業有詩云:“海燕無家苦,爭缷白小魚。卻供人采食,未卜治安居。味入金锜美,巢營玉壘虛。大官求遠物,早獻上林書。”可見當誓言我已是“大官之食”了。“大官”即太官令,是掌管御食的官員。
清代燕窩是“貴家珍品”,清代帝王更是將它視為上品素菜而食之。非尋常之食物。清康熙年間的《調鼎集》記載的數十種“上席菜單”中,名列首位的是燕窩。
宴席上燕窩有講究,作為筵席檔次的標志,頭菜有燕窩之席算是“高級”宴席。燕窩上桌,極講究餐具配套,器皿宜精致晶瑩,如玉人看暗紗,益顯其美,燕窩在席,均為頭菜,宜在大菜前上桌。若在肥膩之物充腹之后再供食,則此席主味與次味顛倒。
滿漢全席與燕窩
清代筵席集大成者非滿漢全席莫屬。滿漢全席是一種集合滿族和漢族飲食特色的超大型筵席,起源于清朝的宮廷,原為康熙皇帝66歲大壽的宴席,旨在化解滿漢不和,提倡滿漢一家。后世沿襲此傳統,加入珍饈,極為奢華。當時的滿漢全席有宮內和宮外之別,宮內的滿漢全席專供天子、近支皇族等享用。除天子外,皇族子嗣和姻親、功臣才能有資格參加宮內的滿漢全席。宮外的滿漢全席常常是滿族一二品官員主持科考和地方會議時,以滿漢全席招待欽差大臣,入席要按品次,帶朝珠,公服入席。
滿漢全席包括蒙古親藩宴、廷臣宴、玩壽宴、千叟燕、九白宴、節令宴。用燕窩的有廷臣宴菜譜膳湯一品(一品官燕)、節令宴菜譜膳湯一品(官煨山雞絲燕窩)。
四季燕窩
一年四季,要適應氣候變化有效地保養身體,防御疾病的侵害。四季氣候不同,飲食也有差異。四季用燕,各有側重,清代更講究味不雷同。
春季
食用繡球燕、玻璃燕、白玉燕、鴛鴦燕、會燕、龍頭燕等。
繡球燕:用蝦穰內裹芡(有蝦茸、不用肉餡),外松仁。
琉璃燕:燕窩用大汽雞皮、鴿蛋、香菌襯底、肉絲清湯。
鴛鴦燕:燕窩用鴿子燉、雙拼、上清湯。
會燕:燕窩用龍腦香、鳳凰胎(鯉魚精白)、石耳、無底面。
龍頭燕:用燕窩蝦茸釀成龍頭形,配雞皮、火腿、蘑菇、大塊黃魚碎肉。
夏季
食用八寶燕、玉帶燕、冰糖燕、琉璃燕等。
八寶燕:用甜杏仁、胡桃仁、蓮子、火腿、雞皮、蝦仁、雞蛋、蘑菇蓋面或襯底。
玉帶燕:用雞絲皮、火腿、蘑菇、海帶纏、底鋪蝦脯。
冰糖燕:冰糖燕窩,用豆腐腦襯底。
琉璃燕:用雞絲皮、火腿、蘑菇、筍尖、鴿蛋襯底,掛鹵。
美味的燕窩羹
秋季
食用埋伏燕、蝦扇燕、十錦燕、燈籠燕、混沌燕、高升燕等。
埋伏燕:用雞皮、榆耳、筍、火腿、鴿蛋、清湯底子、汽燕。
蝦扇燕:用雞皮、榆耳、火腿、蘑菇、黃筍、石耳、蝦扇襯底。
十錦燕:用雞皮、火腿、香草、蘑菇、貢筍、雞絲襯底。
燈籠燕:用核桃仁、甜杏仁、腌韭菜、清燉雞襯底。
混沌燕:用雞皮、火腿、蘑菇方塊底、煎鴿蛋襯底。
高升燕:用蝦丸底襯雞皮、火腿、榆耳、蘑菇、太骨排塊四邊鑲。
冬季
食用三鮮燕、把子燕、福壽燕、清湯燕、螃蟹燕
三鮮燕:配雞皮、火腿、榆耳、冬筍干、清湯,底襯黃牙菜白心。
把子燕:配雞皮、火腿、香草、鴿蛋、蘑菇、清湯、底釀鯽魚。
福壽燕:配火腿、蝦仁、鴿蛋、青果燉雞。
清湯燕:配火腿、筍夾、蘑菇、冬筍底。
螃蟹燕:燕窩用螃蟹蓋面、不用底。
好吧,今天就寫到這了,下期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