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歷史上的地震災害資料匯編
(二)
天水市檔案局 天水市地方志辦公室
二 0 0 八 年 七 月
編輯說明
天水市地處甘肅東南部,位于東經104°35′至106°44′和北緯34°05′至35°10′之間,東西長197公里,南北寬122公里,下轄5縣2區,面積1.43萬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1000-2100米之間。以渭河為界,天水境內的山脈可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南部屬秦嶺山系,北部屬六盤山系。河流亦分兩大水系,沿秦嶺主脊線以北為黃河水系,其南為長江水系。
據有關資料介紹,中國的地震主要分布在臺灣周圍及西南、西北、華北、東南沿海等五個區域的23條地震帶上。其中“青藏高原地震區”包括了興都庫什山、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老撾等國的部分地區。 本地震區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歷史上這里曾發生過9次8級以上地震; 78次7-7.9級地震,均居全國之首。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也是發生在本區域內的龍門山斷裂帶上。天水的地理位置正好處于這一區域內昆侖-秦嶺巨型緯向構造帶和南北地震帶交匯處。著名科學家李四光曾指出:“秦嶺西部,在禮縣以北,靜寧以南,這里花崗巖呈南北分布。過去有人說北西向的新斷裂很重要,有的又說北東向很重要?磥,問題還在天水。這個地區在活動。歷史上地震跳來跳去,是一個很不穩定的地區。選擇這里做些工作很有必要。”(《關于大力加強某些地區地震地質工作的意見》)因此,加強天水地區的地震研究,普及有關的防震救災知識,增強各級干部和全體人民的防災意識,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為了增加對天水地震情況的了解,我們搜集和整理了這一冊天水地震史料,供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參考。希望我們能為天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天水人民的幸福生活盡一點綿薄之力!
本書由史毓英、王奕剛負責資料的搜集和整理,資料截止于2008年5月底。馬毅明、曹炳彥、馬玉琴、馬新建參與了部分編輯工作,汪開云、裴守業對書稿進行了審閱。此外,天水市地震局對資料的收集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臺小明副局長在5•12地震后抗震救災期間于百忙中對我們進行了熱情幫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本書參考書目有《順治秦州志》、乾隆《秦州直隸州新志》、光緒《直隸州秦州新志》、《天水地震資料匯編》(1982年)以及新出版的《天水市志》、《秦城區志》、《麥積區志》、《秦安縣志》、《清水縣志》、《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志》、《甘谷縣志》、《武山縣志》。對文獻資料我們盡可能作了訂正。由于時間緊迫,對歷史資料的搜集和整理難免有遺漏,加上我們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錯誤肯定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二OO八年七月
中華民國
公元1920年(民國9年) 12月16日,海原、固原一帶,北緯36°30′,東經105°42′發生8.5級 12度地震。
此次地震之烈為中國有史以來所未見,被震之區,計一萬五千方英里,自涇州以西至會寧,自海城以南至秦州,三百里以內之地均受影響,有四大城完全被毀,死者甚眾,海城傾陷,葬身其中者七萬人。估計地震區域內人口死者三分之一,計不下廿萬人(1921年4月7日 《中國民報》)。
此次甘肅地震,據各縣報告共死人二十三萬四千一百十七丁口,各道死亡人數則涇原道最多,寧夏道最少,西路各縣無死亡。計涇原道死163556人,蘭山道死48354人,渭川道死18853人,寧夏道死3354人。其中死亡更多之縣為海原,共死73604人,固原死36176人, 靖遠死31933人,隆德死21732人,會寧死 13742人,靜寧死12447人,通渭死10206人。(《地學雜志》1922年第八、九期)
地震聲中所聞:十六日晚八時十分地震,區域甚大。茲接湖北、河西、山西、陜西、甘肅、直隸各省來電,均有地震發現。以甘肅、陜西兩省最甚。寧夏所屬,自七時起,至次日一時止,震動十余次。倒坍房屋,傷斃人民甚多。陜西同州,并有一處,陷落街市一里多長,深陷數十丈。一街人民,無一幸免,亦云慘矣。查此次地震情形,似由南而北,至中部則震蕩愈甚。故京津一帶,稍為平靜,我國近數十年來地震,實以此次為最重云。(1920年12月23日《時報》)
秦州地震,城堞圮落,房屋倒塌,山崩地裂,黑水橫流,其各縣相距間之村莊市鎮,或山崩所復而成高陵,或為地裂所陷,而成深谷,人民死傷不可勝計。吾縣地震災情西關最重,大城次之,東關、北關、伏羲城又次之,城外馬跑泉最重、天水郡次之,計西關房屋倒塌無數。王家、葛家兩崖,均因地勢過高塌陷無余,附近該兩崖居民強半壓斃。隴南鎮守使部下軍隊二百余人,駐守大城西門,該城門樓傾倒均被壓死。五城居民壓斃者不知其數,馬跑泉搖出大川,水能行舟,吾家房屋兩院雖有歪陷,人口究無意外。計已知者城內共死人400余,城外共死人兩千余(旅京甘人某接其兄函1921年2月23日《中國民報》)
……天水郡杜家坪、白家灣、楊家山無二尺高之殘墻,城垛堡壁,俱已震翻,河池水月寺蓮池旁邊,裂地縱橫,道路斷絕……。(1922年4月24日《新隴》第一卷4期28-33頁)
城墻倒下,壓斃人民四百余口。城外馬跑泉、天水郡等處幾等蕩平。山崩地裂,涌出黑水多處。(1922年4月24日《新隴》)
同時天水縣城樓覆,房舍倒塌,壓斃居民二百余人,馬跑泉,天水井等鎮山崩地裂,黑水上涌,民舍悉蕩,人畜多傷。駐扎天水之孔繁錦部,有兵一營,因城垣墻崩之時,壓斃死亡一半。(《甘肅地震研究資料》)
十二月十六晚七時地大震,先有聲自西北來者、空中如車聲轔轔,城垣傾圮,房屋倒塌,全城號泣之聲不絕于耳。是夜連震十余起,其后一日數起,如此者兩月有余。人多露天而居,莫敢成寐。南城外堤裂有隙,涌出黑水。四鄉同時皆震,大有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之勢。是劫也,調查所得城鄉倒房舍6794間, 壓斃1183人。(民國《天水縣志》)
南郭寺 在城南慧音山,宋時為妙勝院。殿宇宏敞,院中蒼松勁柏,虬崛蔥茜。……西院有浮屠五級,民國九年地震圮毀。(1939年西安秦風日報社《天水指南》,汪劍平編)
注: 天水現今除麥積山石窟殘存而外,幾乎沒有遺留下來高層古代建筑,如塔等。南郭寺西塔,順治十一年大震塌圮,復修好。后二百余年經過這次海原大震,殘塔五級全被震圮。
清真寺 在西關城東北角,建于元至正間。其殿五楹,琉璃碧瓦,丹楹刻甬。明洪武七年重建后規模始大。日后年久失修,民國九年九時地震,大寺殿柱中梁傾欹傾斜,內殿名買格費爾者柱腳危懸。(民國九年十二月《甘肅地震報告》)
麥積山 震聲從西北來,廟宇未倒,也未破壞,僅正殿后墻裂縫約一指寬,有屋脊倒落現象。崖上原有裂縫為一指寬,震后為二指寬。不穩定的石塊有掉落現象。震時,雞鴨飛叫,人站立不穩,抱樹而立。,據天水麥積山普靜和尚(1979年去世)稱, 一九二O年寧夏海原地震時,麥積山前后搖晃,山體裂縫,卡卡有聲,大有山傾屋摧之勢。這次地震山前瑞應寺破壞較重,大殿山墻崩塌,山門傾斜,寺內一棵高大的核桃樹為之搖倒。(《天水地震史料匯編》)
清水 地震全縣死傷334人,牲畜壓死1649頭,倒損房屋7890間。(1921年3月15日《中國民報》)。
民國九年冬,地大震,城垣崩壞,周圍雉堞陷落殆盡,門樓基礎摧毀不堪。(民國《清水縣志》)
秦安 城郭皆毀,倒塌房屋十分之八,計60594間,窯洞477孔。壓死官民3134口,牲畜2256頭。城關東南山陷,郭家鎮西山陷,云山鎮山陷。(《天水地震史料匯編》)
禮縣 同日晚地震,歷時約十五分鐘。初微動,隨后愈動愈甚,似有顛簸之象。全縣共壓斃九十八人,其中東鄉死四十二人,北鄉三十九人,南鄉十人,西鄉六人,城區死一人,受傷者共三十余人。傾塌房屋六千余間,牲畜壓斃者千余頭。大震后余震未止,每日常震一、二次或二、三次,至一月八日始靜息。(民國九年十二月《甘肅地震報告》)
民國九年十一月初七日夜,戌刻,地大震,約十五分鐘。時,初微繼甚,似有顛簸之象。倒塌公署房三十余間,人民房屋倒塌者十之八九, 城鄉壓斃男婦九十八口,受傷者男女廿五口, 牲畜一千二百余。(1933年《禮縣志》)
漳縣 同日晚地震,歷時約廿余分鐘,搖動甚烈?h署、警署、學校、廨宇等房屋多有傾倒者,城墻城垛東南北三面傾倒殆盡,城內外民房亦多損壞,全縣共壓斃九人,受傷三人,距城十里之雷家坡山裂二尺許,長約十丈以上,中淌泥漿,坡下民房一所埋于泥中。城池:咸豐五年重建,民國九年復補葺,寫門名……,九年地震,門樓女墻多為傾頹。 (1928年《漳縣志》)
鎮河塔:在城南六里豆家坪,元時新建… …民國九年地震強半傾頹。(1928年《漳縣志》)
甘谷 本城四街關:十六日晚七時地震,當晚震廿余次,至今未息。城垣坍塌,女墻七九五堵垛,房六七七間,敵樓三座,內圍墻無數,城關坍塌瓦屋九二九間。城南二里許,王家山莊東北,山搖陷口,縫約三寸許。自山頂至山腳,頗有頹崩之勢,詢屬危險已報。死傷人九七。(1921年《中國民報》)
此次死人一千二百余口,倒坍房屋二萬余所。東西川輕、南北山重,北鄉牛蹄鎮山崩, 死七百余人。永豐鎮亦死四百余人。南山迤城一帶,房屋廟宇一齊倒塌……群山吐響,風狂天黑,時震不定。(1922年4月24日《新隴》)
武山 地震自十二月十六日至十年三月四日,其間不震日期無多,計死傷332人,死傷牲畜884頭,學校被災最重者28處,城垣倒塌34丈,炮房五十座,垛口446個,各區堡寨共塌46處,居民因房屋倒塌和財產被損而流離失所數千人。(1921年4月1日《中國民報》)
徽縣 同日晚七時地震,響聲如雷,檐瓦亂拋,屋灰煙起,約七、八分鐘,遠年土墻房屋倒坍數間。西門外龍首山、鳳凰山廟宇倒坍更甚。城上營房土墻倒數處,垛口倒坍四十九個,北門城墻裂開丈余,全縣共壓九人。此外,別無山崩水淹等情事。(民國九年十二月《甘肅地震報告》)
地震,死六十余人,壓斃牲畜七百余頭, 倒塌房舍十分之一。(1921年3月5日《民國日報》)
西和 西和地震,死四千余人,壓斃牲畜一萬五千余頭,倒塌房屋十分之七。(1921年3月1日《中國民報》)
同日晚八時地震,有聲如雷,發自西北,約廿分鐘。嗣后復震動,計一夜之中連震十余次。翌日午后又震,計壓斃人員一百零二人,受傷者二百七十二人,震塌房屋萬余間。(民國九年十二月《甘肅地震報告》)
猴年的冬月初,有一晚剛黃昏時刻,地動由西南方來。房墻有倒塌的,城堞墻倒得爛花花的,也壓死兩、三匹馬。就在這塊地方(西峪河壩)冒出青、黑水汁汁,形成一個東南西北長方形的旋渦,震后二、三十年,常有泥水冒出。(1979年6月21日西和縣地震辦公室《關于西和縣歷史地震及調查意見》)
兩當 地震,死七百余人,壓斃牲畜五千余頭,倒塌房舍十分之五。(1921年3月4日《民國日報》)
注:以上為目前可以查到的有關這次地震的歷史資料。下面是新方志對這次地震的記載。
民國九年(1920年)12月16日,海源、固原大地震,波及今轄區。震中東經105°42′,北緯36°30′。震級8.5級,烈度12度。當夜連震10余次,余震相繼兩個月,房倒山崩,死傷累累。人多露天居住,不敢睡覺。天水南郭寺西院內西塔被震毀,麥積山瑞應寺大殿山墻崩塌,山門傾斜。天水縣城樓倒塌,馬跑泉、天水郡幾乎震平。全縣壓死4600多人,牲畜7000多頭。秦安縣壓死3134人,房屋倒塌60594間。清水縣死傷1483人,房屋倒塌23089間。甘谷縣死傷5299人,房屋倒塌2萬多間。武山縣死傷近1000人,房屋倒塌十之八九。(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民國九年(1920年)11月7日,固原發生8.5級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區2萬多平方公里。死傷不下20萬人。地震之烈,為中國有史以來所未見。武山當天下午7時許,發生7.3級地震,當夜大震十多次。過后小震,一日數起。震動無常。至次年3月4日方止。震期,河流多被壅塞,村堡亦有成墟。計死傷332人,牲畜884頭。倒塌學校28處,堡寨46處,城垣34丈,炮房50座,垛口446個,居民因房屋倒塌和財產被損而流離失所數千人。震前,犬狂吠,雞亂飛。牛馬不廄,狂風大作,有聲如雷;鸸獗帕,怪相奇出,人莫解其由。(陜西人民出版社《武山縣志》)
夏歷十一月初八日,海原、固原大地震。震級8.5級,烈度12度,波及張家川。自西北而東南,有聲如雷,震搖甚烈。人站立不穩。清水全縣倒塌房屋2.3萬間,死傷1483人。死傷牲畜6812頭。崩裂山川3處。山頭崩裂,壓蓋窯莊、武家莊村民院落11處。張川鎮西岸山圮川平。張家川地區壓死779人。其中,龍山鎮壓死35人,馬河223人,恭門13人,閻家8人,河峪6人,傅川9人,神樹4人,張川鎮261人,瓦泉鎮102人,下馬家35人,木河溝53人,渠子30人。(甘肅人民出版社《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志》)
12月26日,寧夏海源發生8.5級地震(震中位置北緯36°,東經105°),波及陜西、甘肅等12省區。清水全縣死傷1483人,壓死牲畜6812頭,倒塌房舍2.31萬間,崩裂山川3處,城垣崩壞。(陜西人民出版社《清水縣志》)
民國九年(192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夏歷十一月初九日)下午七時,大地震。隆隆如雷。聲自西北來,連震二十余次。天昏地暗,房屋倒塌,人畜喊叫。兩月時間時震時停,倒塌房屋2萬余座,58473間。塌壞土窯2300座。毀糧8298石。城墻倒塌795堵,垛房677間,敵樓3座。廟宇閣塔,毀壞無數。山崩地陷,涌出黑水,壓死城鄉人民1365人,傷3934人。牲畜壓死26144頭。(中國社會出版社《甘谷縣志》)
十一月初七日,寧夏海原、固原大地震(8.5級,12度),此次地震之烈為中國有史以來所未見,被震之區,計一萬五千英里,波及秦安烈度為7度~8度。秦安城廓皆毀,倒塌房屋十分之八,計60594間,窯洞477孔。壓死官民3134口,牲畜2256頭。城關東南山陷,郭嘉鎮西山陷,云山鎮山陷。(甘肅人民出版社《秦安縣志》)
12月16日,海原特大地震,8.5級,烈度12度。區境在震區范圍。兩月不絕,倒房甚多,人畜傷亡慘重。(甘肅文化出版社《秦城區志》)
公元1921年(民國10年) 2月15日,全縣發生5級地震,廣武坡尤甚。土山崩裂,壓沒民房30余間,耕地890余畝,壅塞道路1000余丈,行旅頓阻。(陜西人民出版社《武山縣志》)
公元1927年(民國16年) 5月23日,甘肅古浪地震(8級,11度),波及秦安。(甘肅人民出版社《秦安縣志》)
公元1928年(民國17年) 8月13日,武山縣地震。(1936年4月《西陲宣化公署月刊》)
8月13日,高家窯發生地震。(陜西人民出版社《武山縣志》)
公元1930年(民國十九年) 夏歷六月初四,地震。(中國社會出版社《甘谷縣志》)
公元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 《天水發生地震》北平、蘭州電:天水三日下午后四時許忽發生地震,約三分鐘即止,損失不重大。(1933年11月6日《申報》)
1933年10月2日下午四時,天水地震約一分鐘,門窗震動。(《甘肅省地震研究資料》)
1933年11月6日 (二十二年九月十九) ,天水地震。(《人文月刊》)
10月2日, 天水地震,約1分鐘。(甘肅文化出版社《秦城區志》)
注:關于此次地震的具體日期,幾條資料記載不一。似應以《申報》為準。
公元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 洮河寧定縣(二月)七、八日五次地震,城內房屋倒塌。隴南天水等地,亦同時劇震。(1936年2月13日《南京日報》,同日《新民報》)
3月2日,甘谷、隴西激震,死47人,傷500人,倒壞家屋千戶以上。(譯自《地震球》第八卷)
8月1日,天水南北緯34°24′,東經105°48′發生6級8度地震。
天水全城震蕩,房屋顛簸,少數城堞崩落,教堂圍墻、房屋等倒塌較多,倒城鄉房屋4459間,城鄉死115人,傷31人,其中城區死 11人,傷多人,牲畜600余頭。東關、北關最重,西關次之。城北山上崖堡多被摧毀。南山石馬坪附近土崗有崩裂倒塌,地陷。一日震22次,連震數日。
十里鋪倒十余間房,傷一人,二十里鋪倒壞房十多間。馬跑泉、社棠鎮、甘泉均屋瓦飛落,土墻開裂掉泥皮。(《天水地震史料匯編》)
〔蘭州四日電〕天水一日下午一時許發生劇烈地震,大小續震十次,房屋墻垣多被震塌。(1936年8月5日《新民報》、《南京日報》、《中央日報》)
〔中央社四日蘭州電〕天水一日下午一時許,發生劇烈地震,大小續震十次,房屋、墻垣多有震塌。(1936年 8月5日《新聞報》張1頁4;同日《申報》張2頁6)
〔蘭州十二日電〕甘肅東部地震區域秦安、天水、西和、平涼、通渭、涇川、禮縣、成縣等三、四十縣,均有劇震。各縣縣城及鄉村房屋多倒塌,傷亡人畜,被災甚重。(《甘肅省地震研究資料》,1936年8月13日《南京日報》、《新民報》、《中央日報》、《新江蘇報》。)
據《立報》報導,在甘肅省東部的三十四個地區,在過去二天中感覺到了強烈的地震顫動,對天水及平涼等地造成了相當重大的財產損失,許多人喪生,數千頭牲畜死亡。(1936年8月14日《字林西報》)
下午一時半地震,計城鄉共壓死115人, 受傷者31人,倒塌房屋4459間,壓斃牲畜六百有余。1936年地震,人們記憶猶新,記載屬實,唯城墻根的房屋多被城上建筑物倒下壓毀。(蘭州地球物理所1960年8月22日《對天水地震烈度的初步意見》)
八月一日天氣特別熱,沒有風,雖然盼望著能下一陣雷雨,但天氣仍是這樣晴朗。蔚藍的天空中出現著炎熱的太陽。但突然,從遠處傳出可怕的震動,并不是云中的雷鳴,而是從地層內傳出,原來是地震。十一點二十一分發生第二次地動,并且異常劇烈,以致教堂的圍墻都塌下來,很多磚瓦都刮掉并打碎。房內外掛的裝飾物都被震下來,有的都震的裂縫,幾乎每一間房子頂蓬都震壞。壁上掛的鐘有震下來的,桌上的煤油燈及書架上的書都被震下來, 臉盆中的水從邊線處向四面流出來。有三間房內都打碎了一些門窗,并且很多房內門都關不上。(《甘肅震研究資料》)
下午四點時吹起一陣南風,并天空上起了一陣烏云。五點時開始下雨,到晚間停下。八月一日夜最低溫度19°,白天是27.5°最高。
八月二日,星期六,下雨一直到午前九時。 由于晚間大雨,又有很多城墻倒下來,就是教堂頂都有打壞的。到上午十時半時,天才出了太陽,到午后太陽被云所遮。溫度最低是十八度夜間,最高二十七度日間。夜間天氣晴朗, 僅有一朵白云,有時遮著明月。(《甘肅省地震研究資料》)
是日天空布滿積云,下午一時許驟起大地震,初在一時十分覺地殼微震,經一分鐘后, 霹靂一聲自東北而西南。全城震蕩,房屋顛簸,圮垛斷壁,磚石橫飛,沙塵蔽天,人聲號泣。城區以東關、北關最重,西關次之。壓斃人員十一人,負傷者甚多。城北山上崖堡亦多被崩摧。三分鐘后震度略減,眾心稍安,余震頗多,時亦強烈。計一日共震二十二次,二日共震六次,三日震七次,四日震一次,五日震一次,六日震一次,七日未震,八日一次,九日震一次。(《甘肅省地震研究資料》)
天水 下午三時五十一分強烈地震一分鐘,四時五十六分,五十八分又發生同樣強度地震,第一次繼續四十五秒,第二次三十秒。(《甘肅省地震研究資料》)
西和 下午一時十五分鐘許發生劇烈地震。自北來,歷時五分鐘,震度頗強。屋瓦皆鳴,城內房屋微有倒塌,其他無損失。連接復震二次,鹽關鎮受災最重。是日十二時許,霹靂一聲自北而來,地殼即為動搖,歷時三分鐘即止。墻垣多為倒塌,屋瓦一時亂飛,居民兢赴城外逃避。因逢集,人數較多,又逢大雨, 檐流如注,逃避不及,斃傷五、六十名,倒塌房屋一千五百余家。羅家堡被災較重,人畜損傷無算。上午十二時許,西和鹽關鎮強烈地震,約三分鐘,房屋倒塌1500間,死16人,重傷5人,輕傷22人。(《甘肅省地震研究資料》)